宋朝开国功臣赵普 ,策划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三度拜相,权倾朝野

赵普,字则平,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辅佐太祖,太宗将朝,曾三度拜相,备受器重。

赵普为人多谋善断,协助赵匡胤建立宋朝,进行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重大措施。

01、喜读论语,被赏识赐婚

公元922年,赵普出生于五代时期的下级官僚家庭,他的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在五代时任相州司马。

赵普是赵迥的长子,为人淳厚,沉默寡言,10岁那年,父亲请先生教他辞章和计数,以便获得求生的本领,他完全没有兴趣学。

父亲责备他,赵普说身处乱世学这些没用,请人教他学先秦纵横之术。他同样不感兴趣。他对《论语》爱不释手,终日揣摩研讨。

镇阳豪门大户魏氏看他相貌不俗,很欣赏他,觉得他日后会飞黄腾达,将女儿许配给了赵普。

02、滁州任职断事明敏,被赵匡胤赏识

由于身处乱世,科举之途无望,954年七月,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征辟为从事,与楚与楚昭辅、王仁赡为同僚。

955年,刘词逝世。虽然刘词在遗表中向朝廷推荐赵普,但朝廷并没有任用他,此后赵普在滁州以教蒙童为生。

956年,后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禁军将领赵匡胤攻下滁州,宰相范质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在滁州任职期间,赵普展现出了出色的断案能力。

有一次,滁州捕获了盗贼一百多人,按照律法,这些人应被判处斩首。赵普仔细审查案件后,怀疑这些盗贼中有无辜的人。

他向赵匡胤提出重新审讯的建议,经过一番深入调查,果然发现了许多被冤枉的人,这些人死里逃生。这件事情让赵匡胤对他很倚重。

此后,赵普也一直跟随在赵匡胤身边,担任推官、掌书记等职务,为他出谋划策,处理各种政务。

03、为太祖策划“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959年六月,柴荣去世,其子、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是年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他向赵匡胤建议,如果想代周自立,首先必须掌握国家所有军权,其次师出有名,让下属兵士甘于效命。

在赵普的策划下,960年,赵普暗中谣传契丹勾结北汉入侵的舆论,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授予赵匡胤掌军大权北征。

当大军行至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时,赵普与赵匡胤之弟赵光义谋策,让赵匡胤下属煽动主少国疑。

他们说柴宗训年幼对军队不利以及推举赵匡胤的言论。然后让赵匡胤饮酒假醉,以杏黄龙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

待赵匡胤 “酒醒” 后,众人纷纷跪地高呼万岁,恳请他顺应天命,登基称帝。

赵普通知赵匡胤的亲信——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等,让他们做好接应工作。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胁迫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顺利地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继位后,论功行赏,赵普凭借拥立之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与掌握枢密院的军事大权。

04、协助太祖讨平叛乱

太祖代周以后,后周时的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不甘居于太祖之下,拒绝新朝授予的职位,960年四月勾结北汉皇帝刘钧起兵反宋。

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劝太祖亲征。太祖听从他的建议,御驾亲征,并命赵普和知开封府吕馀庆留守京师,赵普请求随军出征。

在进军途中,赵普提出“倍道兼行,掩其仓卒”之策。太祖深纳其言,举兵速进,一举荡平了这次叛乱。

不久,原后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又据扬州起兵作乱,太祖召群臣问攻取之策,

赵普分析了淮南“士卒离心……计谋不用。外绝救援,内乏资粮”的情况,仍建议太祖“速取之”。

太祖又采纳了赵普的意见,下诏亲征,很快就平息了这次反抗。

同年八月甲申日,赵普迁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并获赐在开封的宅第一座。是太祖霸府幕僚中第一个升为两府大臣的人。

05、策划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自建立宋朝以来,最关心的是如何避免继后周而成为第六个短命政权。

在960年末的一天,赵匡胤召见赵普,询问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赵普很了解太祖的心思,对这些问题自然早就有所考虑。

听了赵匡胤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最重要的兵权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赵普的策划下,赵匡胤邀请石守信等一批开国功勋和禁军将领吃晚饭。

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席中说自己整夜不能安睡。

石守信等人询问原因,宋太祖表示,担心他们的部下造反,再次上演“陈桥兵变”事件。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于是请宋太祖给他们指一条明路。

宋太祖回复,可以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多买些歌姬,宋太祖再同他们结为姻亲,君臣之间,两无猜疑。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就递交辞呈,至此赵普成功帮助赵匡胤解决禁军弄权问题,不过这只是第一步。

06、制订分权体制

在赵普的参赞下,一套相互制约的分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即二府三司制。

这就是中央以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副使)与三司使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

地方层面,赵普的改革焦点在于限制节度使,首先仿效“杯酒释兵权”,罢免十数个势力较大的地方节度使兵权,消除藩镇割据作乱的隐患。

然后以文臣取代武职,成为地方“一把手”,文人任知州及通判,知州和通判之间也互相牵制。

知州是地方行政主官,通判是皇帝督察知州的耳目,重要文献需双方会签才有效。

同时将地方主力和骁勇军士选为中央禁军,使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禁军规模相当于地方军队之合,使地方无力和中央对抗。

另外,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钱粮大部分输送中央,以限制节度使的财政权,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的制度终于形成。

除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改革,赵普还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政策。

在经济上,他倡导奖励农耕,放开发展商业、手工业,促进了北宋经济的繁荣。

在文化上,他主张 “以文治国”,重视文化教育,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为北宋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07、拜相,大权独揽

964年正月,宋太祖部署中枢与地方既定,时机成熟,尽罢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

于同月庚寅日任命已在枢府四年的赵普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他为宰相。

赵普任相后,太祖把他看作左右手,大小事务,都向他咨询而后决断。当时,赵普还负责监修国史。

鉴于赵普“独断政事”的情况,太祖命令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以辅佐赵普,并起到牵制的作用。

但二人不能宣布皇帝诏谕,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

08、雪夜决策

宋太祖常便装出行经过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不敢随便穿戴。一天日暮时分,突降大雪,赵普以为太祖不会出来。

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叩门声,赵普急忙出门,只见太祖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恐迎拜。

太祖说:“已经约好晋王了。”一会儿后赵光义来到,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炽红的炉火上烧肉吃。

赵普的妻子敬酒,太祖称她为嫂。之后便与赵普商议攻伐太原之事。

赵普说:“太原地当西、北二面,太原如果攻下,则我国须单独抵挡这两面。不如等削平诸国以后,则太原这一处弹丸黑子之地,哪里能够逃得掉呢?”

太祖笑着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特地来试试你罢了。”这番谈话表明在确定所谓“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上,赵普襄赞有功。

09、死荐人才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太祖没有同意。

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太祖。太祖把奏章撕扔在地上。

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

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太祖方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上次一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

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

赵普不能入宫,坚持站在宫门外,过了很久,太祖终于同意了。

10、专横谋私,被罢相

开宝六年,吴越王钱俶给赵普送来了一份大礼,礼单上写着:海瓶十个。这些礼物刚刚来到赵家,还摆在走廊上。下人通报,皇帝来了。

赵普顾不得许多,赶忙去迎接。宋太祖看见走廊上的东西,就问赵普怎么回事。

赵普如实回答,说是钱俶送来的海物,自己还没打开。宋太祖饶有兴趣地说,钱俶送来的海物一定是好东西,打开看看。

谁知一开之后竟发现里面全是黄金。这一意外情况让赵匡胤当即就变了脸色,把这个赵普也给吓了个不轻。从此太祖对他改变了看法。

赵普为相时颇为专横,赵普曾派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

这个小吏就趁机偷窃木材,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卖。权三司使赵玭廉知道了禀告给宋太祖。

太祖非常生气,下令追查此事,想要下旨驱逐赵普,幸好王溥上奏求情,才免遭处罚。

御史中丞雷德骧的长子雷有邻敲响登闻鼓,告发堂后官胡赞、李可度受贿枉法以及刘伟伪造代理官职文书而得官。

王洞曾经收受李可度的贿赂,赵孚除授西川官却称病不到任,都受到赵普的庇护。太祖大怒,下令御史府审查讯问,他们都受到处罚。

自此之后,太祖对赵普的恩宠渐渐疏淡了,开始下诏参知政事与赵普交替掌印、领班、奏事,来分夺他的权力。

赵普罢相之前,还说了一段让赵匡胤非常堵心的话:“当年皇上与太后的约定,臣可是唯一的见证人。

现在我要离开京城,万一出了什么事儿,这一段往事就没人知道了!希望皇上趁我还在,能够亲笔写一段声明。”

赵匡胤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手书一封,在赵普的见证下,藏在了一个金盒子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973年八月,赵匡胤罢去赵普的相位,将其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11、二度拜相,告发赵挺美和卢多逊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977年,赵光义重新启用赵普,任他为太子少保,赵普得以留在京师。

他的政敌卢多逊升任宰相,对赵普百般打压,赵普常被卢多逊诋毁使得赵普在朝廷任官几年,郁郁不得志。

适逢太宗的亲信柴禹锡、赵镕等告发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将图谋不轨。太宗召大臣询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

退朝后又上书太宗,自陈参预知道太祖、昭宪太后临终顾托之事,言辞非常恳切。太宗感动醒悟,召赵普加以慰谕。

981年九月,赵普被授为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封梁国公,实现第二次拜相。

982年赵廷美篡位阴谋泄露,赵光义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但念其手足之情,令其为西京留守。

赵普上言赵光义,称赵廷美会东山再起,将其削去一切官职。

赵普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找到了卢多逊与秦王赵廷美勾结、图谋不轨的证据,并将其告发。

宋太宗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立即下令将卢多逊罢相,并将其流放到崖州。卢多逊的家人也受到牵连,被一并流放到偏远地区。

12、外放,仍心在朝廷

赵普的政治手腕遭太宗猜忌,983年十月,赵普被罢相,并被外调为武胜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兼侍中。

宋太宗作诗给他饯别,赵普捧诗哭说:“陛下赐臣诗,应当刻石,与臣朽骨一并葬在地下。”

赵光义不免为之动容,此后赵普依然心在朝廷,对赵光义伐辽屡次劝谏并出谋划策,赵光义十分满意。

13、三度拜相,黜除赵昌言等人

987年,太宗改命赵普为山南东道节度使,爵位自梁国公改封为许国公。遇到太宗行籍田礼,赵普上表请求入见,言辞非常恳切。

太宗颇感哀怜,赵普来到后,太宗对他再三慰抚,赵普感激得呜咽泪下。陈王赵元僖亦上言为赵普诉冤,称赞他是“圣朝之良臣”。

988年二月同时命赵普、吕蒙正为相,其中赵普任太保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这是他的第三次拜相仍为首相。

当时枢密副使赵昌言与胡旦、陈象舆、董俨、梁颢交好。正好胡旦命翟马周上书言事,毁谤时政。赵普上奏流放翟马周,黜除赵昌言等人。

郑州团练使陈利用骄纵恣肆过度,很不守法,赵普查访得知,将此事详细写出,上奏太宗。最终陈利用被流放商州,赵普仍再三请求诛杀他。

14、年老体弱,多次请求致仕,病逝

989年,太宗下诏免除了赵普朝见的礼节,只让他每天到中书省办公,遇有重大政事即召见问对。

入冬后,赵普病倒,奏请休假,太宗多次到其府第看望,加倍赏赐。赵普声称病重,一再上表请求罢官。

太宗不得已而勉从之”,990年正月罢去赵普宰相之位,命他出任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保、中书令。

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久病,再度请求告老。太宗遣使驰传前来抚慰,并加授其太师官衔,进封魏国公,允许他在家中养病。

赵普捧诏哭泣,不顾病体请求与太宗面谈。太宗赐赵普座,与他面谈良久,其中多涉及到国家大事,太宗嘉纳其言。

是年七月十四日,赵普于洛阳家中病逝,终年七十一岁。太宗听闻讣讯后十分震惊,痛哭涕泣,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动。

随后亲临其丧,为他“缞服举哀”,宣布辍朝五日。太宗同时下诏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号为“忠献”。

15、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

到晚年时“手不释卷”,经史百家摆放桌案,其知识已经得到了后人“该博”的评价。

宋太宗即位后,有一次和赵普闲聊,随口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赵普虽学识不多,但他为人果敢,机敏善断,凭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辅佐太祖和太宗两朝,三度拜相,为赵匡胤策划了,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为太宗平定赵挺美之乱,备受器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