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动过轻生的念头吧。
一个人身上第一次发生不幸的事。
他开口,和老师/家长/朋友讲。
有个事实客观存在:一个人一旦对别人讲述有问题的事,很容易被认定为有问题的人。
第二次发生不幸。
他忍不住再度开口。
那个他信赖的、觉得多少能理解他的人这样反应:你就是敏感/小心眼。
他想难道我是个有问题的人吗?
可这件事发生的条件,和我是不是个有问题的人,不是有因才有果这样的关系。
就算我不是个有问题的人,这件事也会发生;也不是我没有问题了,这件事就不会发生。
为什么他们会说是我的问题呢。
大概我就是个有问题的人吧,而他们也并不能理解我,所以以后出问题了,要把他们排除再外。
然而未必就能排除。
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人很难不求助。人也很难对求助者保持耐心和怜悯。
偏偏求助的双方往往是最亲密的关系。
一次次问题爆发,亲密关系也就岌岌可危。
遇到问题的人内心早已是脆弱、畏怯,还要自我封闭,维持外表的豁达平静,来抵抗他不想听到的评价。
但在不熟悉的人看来,那个人还是乐观的、开朗的。甚至只要熟悉的人不提起“敏感、小心眼”这一茬,永远也不会意识到,这个人有多缺乏情感支持,有多怕听到“你遇到坏事因为你是个有问题的人”这种否定的话。
但如同第一次遇到问题那样。
无论性格如何,外部打击都会存在。
也许给予打击的,还是他所依赖的人。
遇到过,歇斯底里的父亲充满怨言的母亲恶言恶语的同学朋友冷漠厌烦的老师,那么以后也很难再好了。
那个人最后也没有对使他受伤的人举刀。
他听多了责怪他敏感的话,承认了自己是个脆弱无用的人,于是放弃了自己。
“他忽然就死了。”甚至有人还会惊讶,原来他不是个乐观开朗的人啊。善良的人还会不肯相信地、寻找到他安静离开这个世界的一些伏笔。
“XX死了。他人挺好的。可惜脑子/精神有病。”
……并不是的,他不是因为自己有病而去死,而是发现这个病自己治不好、又不为身边人所容,不抱希望了,才想着体面地结束。
可令他失望的人,也不会因为他的死而认真地去了解他的死因。
他的死却让真正喜欢他、愿意接受他的人伤透了心。
天理终归不是人所希望的天理,它终归会伤害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