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刻意的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对感情很好的情侣,有时候突然就闹矛盾了。这个时候,他们双方心理都有一堆堆的台词和说法。但是就是不和对方述说,或者一说就火上浇油,愈演愈烈。
时代背景、原生家庭、人生经历、求学生涯、人生导师、亲朋好友、社会环境 等一系列的影响,导致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一模一样的。如果你想强求别人完全一样,那么就犯了一个 预期偏差 的谬误。
你个人预期是世界有一样的,而客观实际上,却是不可能存在。即存在的概率是0%,只要你预期超过1%,就是有预期偏差的谬误了。
理解了客观事实规律,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应该运用规律呢?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应该怎么做?
尽可能的解释自己的各种行为,让别人有机会通过我们的解释来理解我们。
不要误认为,别人是自然而然的能理解自己。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别人能完全理解的前提条件是,我们表达的足够清晰。
追求自己的表达(表达的最佳实践),而不强求别人是否理解。
多问,不知道我讲清楚了没?
因为有时候,即使我们努力表达了,别人也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不能真正的理解。
影响理解的8大因素(导致理解偏差的8个方面因素):
1、时代背景
2、原生家庭
3、人生经历
4、求学生涯
5、人生导师
6、亲朋好友
7、社会环境
8、被训练的习惯
换句话说,我需要刻意训练我自己的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如果我希望身边的人尽可能的理解我,就需要我多表达。
如果我希望身边的人,让我多理解,那就需要我 尽可能多的引导他们学会(刻意练习)更多的解释、更清晰的表达。
综上所述,相互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他需要沟通的双方进行刻意的练习表达,只有表达的双方都能表达清晰自己的
- 观察(实际情况)、
- 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感受(目前的情绪判断)、
- 请求(可实现的具体的行为)、
- 以及请求的理由(生命的意义、幸福感)**,
双方才能真正的做到一次有效的沟通。
另一方面,由于事情越来越多,关联性越来越错综复杂,导致真正互相理解需要越来越多的有效沟通才行。
特别想提一下,人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其实也是基于一个对表达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都不能获得足够的清晰的信息,那么我们也就无从去换位思考了。
没有足够的清晰的信息的表达与获取,所谓的换位思考,也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形式而已。
如果不能认知到互相理解的高难度,从而总是盲目的指责对方的不理解。那么最可能发生的结果就是,闹矛盾,甚至是不欢而散。
没有经过刻意的调研,目前还不清楚有多少个家庭是因为这种认知理解误差,最终导致家庭破碎的。
但我大胆地猜测,关于很多家庭的破碎问题,有很大机率这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我期望自己养成一些习惯:
- 刻意观察(发现)
- 刻意调研(搜索资料、研究资料、发现规律、寻找前提条件、正确运用规律)
- 刻意思考(计划预留思考时间、通过记录思考过程来做思考留痕、输出思考产品、回顾思考、升级思考、关联思考结果)
- 刻意学习(学习遗忘规律、带问题学习法、费曼学习法、主题学习法)
- 刻意记录(复利规律的前提是,要在之前的基础上有增量。之前的基础=记录+理解+记忆+训练成能力)
- 刻意练习(寻找与人生战略目标一致的能力,进行关联性的刻意练习)
- 刻意积累
- 刻意关注成长
- 刻意有效沟通(刻意表达、刻意理解)
- 刻意复盘(迭代升级)
- 刻意往人情账户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