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到底是什么?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后世对此争论不休。有人说人性善中有恶,有人说人性恶中有善,也有人说人性无善无恶。
假如你观察一个婴儿,会发现他饿了时会哭,高兴时会笑,他喜欢这个世界所有新奇的玩意,他喜欢母亲的拥抱和亲吻,不喜欢别人的大声呵斥或者对他的要求无动于衷,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这一切似乎都出自他内心的本能。或许在一个婴儿那里,我们观察到的是最基本的人性吧。
慢慢的他长大了,在社会的浸染下,在家庭教育下,他慢慢懂得了是非善恶,懂得了真假美丑,懂得了与人相处的原则和艺术。从幼年到少年再到青年,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的父母了。父母的教导他记在心里,然后他会把这些与学校、社会学到的东西比较,最后反省,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或潜意识,成为他处世的第一准则或反应。
走上工作岗位,从此才真正步入社会。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周围人的做事风格会对他的立身行事一天天影响,他原来的许多做法会在实践中碰壁,他慢慢领悟,不断适应社会,调整自己,慢慢地他变成了一个社会性的人。他性格中有善的一面,或许也有恶的一面。也有人喜欢读书思考,他有自己的是非观和善恶标准,他不盲从于他人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他会主动扬善避恶,让善性主导自己。如此说来,人性在不同人身上是有差异的。
但就算人与人之间有差异,这差异也只是外在表现而已。就人的潜意识而言,人和人其实并无太大区别。同样的生老病死,同样的喜怒哀乐。就算一个众人眼里的恶人,这个人的内心也一定有善的一面,或者说至少有向善的一面。就算一个人人赞扬的道德楷模,心里也未必没做过自私的事或有过自私的念头。但无论是谁,都应该不喜欢罪恶,不喜欢有负罪感,并希望在行动中有所体现。当我们每天都反省自己的念头,觉察自己当下的所作所为,我们才是真正地生活,才有可能让自己人性中好的一面充分发挥。而如果我们只是随遇而安,听凭习惯做事,或者模仿他人做事,那么我们就会丧失自己的能动性,很难活出自己想要的有意义的人生。
有时候,我在想,人不过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生灵,假定我们认定万物有灵,宇宙一体,那么我们人类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所以,要论人性的本质是什么,我想它应该就是宇宙的特性,像水一样,是一直在变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有生有灭,有高峰也有低谷,没有人可以永远活在世上,也没有人可以永远处在事业或能力的巅峰状态。想明白这一点,我们就没有那么多无名的烦恼和苦痛,也没有那么多非如此不可的执念和妄想。我们只要顺应万物的规律——“道”,那么,人的价值在我们身上就可以充分体现。
说到底,人性不过是人臆想出的一个名词。它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你无法准确定义它,你只能静静体会它,不断调整它,让它朝向真善美的方向。终于悟到,人这一辈子,其实一直在学习的其实不是做事,而是做人,做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人,做一个令自己无悔今生的人,或许这才是共同的人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