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孩子被换纸尿裤给唤醒了,哭的嗷嗷的。
我一直抱着哄,效果不是很好,
但是我心里坚信她一会就会平静下来,也有之前的经验,所以没有改变哄睡策略。
老公被吵醒了,他建议我可以竖着抱着哄,
这是他哄孩子是方法,效果还不错。
听完,我就有情绪了,
不愿意采取他的建议,并且为自己的行为找了个借口,
“我腰疼,抱不起来”。
继续原来的方法,
但是孩子不给面子,继续哭。
此时我想着竖抱她,又觉得没面子。
又开始生气。
唉,心理活动实在太复杂了。
后来一直没有哄好,反而越哭越厉害,
我心情烦躁,
觉得在考公面前很丢脸,毕竟我拒绝了他的建议,结果被打脸。
最后以奶睡结束她的哭闹。
此时心情是生气+挫败。
每个情绪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那我这三个阶段的情绪变化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第一阶段,老公给予自己的建议,
我生气。
是因为我不确定按照我的方法是否可以把孩子哄睡,
我认为老公在哄睡孩子上没有我有经验,
一个不如我的人提出疑问或者建议,
让我怀疑自己之前的行为是否正确,
继而自我否定,
打击到我的自信心。
而现在我的自信心本身就少的可怜,
哄孩子是为数不多的让我建立点自信的事情。
而且让我再次自我怀疑。
一个不如我的人疑问,会让我自我怀疑,打击自信心。
所以这种意识让我有了生气的情绪。
而我为了不采取他的建议,找的借口,
是逃避责任的一种表现。
你看 不是我不愿意,而是……,
所以如果出了不好的结果,并不是我的直观原因导致的,
是客观因素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