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与其他的弟兄们不同。武王继位后,他是武王最主要的助手,在灭纣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武王取得胜利后,论功行赏分封诸侯,将周公封于少昊之墟的曲阜(今山东曲阜),为鲁公。但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甚至要代武王去死,忠心耿耿。
武王逝世,年仅十几岁的太子诵继位,为成王。当时周朝新建,内外多患。周公怕成王年龄太小,诸侯反叛,于是自己以王叔摄政,暂行登上天子之位,主持国家事务。在接受诸侯朝见时,周公不敢在宗庙,而是在门窗之间立一屏风,在上边画了斧纹,自己朝南而立,以明堂的礼仪见诸侯。
管叔和其他王弟对周公摄政颇多疑虑,他们四处散布谣言,说周公将对如今的大王不利。但周公不顾谣言,仍然辅佐成王,并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到鲁国去就封。临行前,周公告诫伯禽道:“……你到了鲁国以后,一定要谨慎,不要因为是国君就傲慢待人。”
平定东土后,周公回到镐京,写了一首名为《鸱鸮》的诗,以鸟作为比喻,说老鸱鸮“恩斯勤斯,鬻子只闵斯!”表明自己对成王关怀和培养的苦心。成王虽然不以为然,但也没说什么。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成人,周公于是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周公亲自前往洛邑,督察洛邑的营建,并且在郊外用太牢祭祀上天,进行祈祷,说道:“我周朝不可不借鉴于夏朝,也不可不借鉴于殷朝,绝不过分地使用民力,也将审慎地施用刑罚,以德行为首,以常保我周朝的天命。”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说周公的坏话,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府库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被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请了回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成王的心思,内心对周公已经起了疑心。周公对于这种情形,也很清楚,所以他才会逃跑。)
后来,周公死后,成王心怀谦让,将周公安葬于毕原,与文王陵在一起,表明他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还命令鲁君可以参加周王的郊祀祭天,并可以祭祀文王,使鲁国也保有天子的礼乐,以褒扬周公的德行。
成王在位第十七年的四月病重,临死之前,恐怕太子钊不能胜任天子的重任,命令召公和毕公率领诸侯辅佐太子登位,他就是康王。康王继承文王、武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社会更加安定。古人说,成王和康王时,天下安宁太平,民众遵守法纪,刑罚几十年不用,是一个太平盛世。
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他的这种精神,受到以后为政者的高度评价。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最高的人格典范,是周公;其最理想的政治,是周初的仁政;其终生倡导的,是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他在年老以后哀叹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此可见,周公在古代儒家文化中的位置是多么崇高!
当时的政策,虽然适应周朝,但是就未必适应后来的世界。对于美好的事物,我们带有美好的期望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