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里的这则风水故事是假的

前天,刘大木的一个定居广州多年的朋友,回到禹城小住,邀我去看一处房子。在车上,说起她学习传统文化的体会,聊到《了凡四训》这本书,听完我的看法,她问我那书中所说的是假的吗?我说是的,虽然不都是假的,有些肯定是假的,目的或许是劝人向善,但我不喜欢这种方式。

昨天,前寺村的一个朋友,因为村庄规划,邀请我去看看。那个村庄我去过几次,有一座清代的寺院,现在只剩下大殿了,为禹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村里,镇上想修复起来,向文物部门打了报告,正在等候批复。

朋友向我介绍寺院附近的几家人的情况,都说不上好,有的甚至很差。这似乎也应验了古人所谓的“不相神前佛后”的说法。

这又让我想起《了凡四训》上讲的一则积善成德的故事: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杨荣,福建建瓯人。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明建文二年进士,曾任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少师等职,历事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喜宾客,善应对,事君有体,进谏有方,老成持重,好谋善断,尤长于军事,始终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视。死后赠太师,谥号文敏。杨氏数代为官,且代代高官不断,天下少见。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杨荣祖地风水,作为“不相神前佛后”​的反例被收入明代风水名著《地理人子须知》中。其地在建宁府(今福建建甌市)城东里许白鹤山,是府龙脉穴之正结。随龙穴入首,顿起御屏土星,中垂正脉铺展而下,右有白鹤寺,左有东岳庙。穴结山麓,临田蘸水,前吐毡唇。帖身白虎横抱过穴,成玉带文星,逆收溪水,以关内气有力。内堂紧小,外洋宽畅,前朝拱揖,得水藏风,洵为风水宝地。其祖葬时杨荣年十几岁,不数年即成进士,三十三岁入内阁,为宰辅,子孙数十人皆登巍科,富贵不替,而其祖坟正是寺庙所在之地。

那么,神前佛后之地,到底能不能用?

一切因地而异,因人而异。

依《了凡四训》的说法,杨家能得到这块坟地是因为行善而得报,说神人化为道人给予指点,更具故事性,对于当时的人们的思想来说,在宣传上更容易有效果。

可惜,这不是真的。真实的情况是:当杨荣祖父去世后而未下葬前,白鹤山真如寺的僧人无涯因修建寺院缺乏资材而登门求施舍,杨荣的伯父召集弟兄们慷慨资助了三万株木材,并承担了全部运输费用。僧人无涯很高兴,知道杨荣祖父还未下葬,即以寺旁之地赠送。杨家又筮之而吉,这才安葬。

这个得地过程,是杨荣自己说的,他写在了他的《白鹤山房记》一文中。

佛家劝人向善,做好事,不错,可老讲些假故事就不好了(假故事太多了)。这点和后世做法一样,宣传一个人的好,似乎没有不好的,而要说一个人坏,简直一无是处。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腊月二十七啦,回来有几天啦,但我看到养生群里泡脚人数少之又少。也看了朋友群里发泡脚图的很少。 估计大家都很忙,因为...
    看着幸福的戏阅读 1,781评论 1 2
  • 时空巷中从未出现过如此浩荡的飞船队伍。瑄紧紧地抱着迅速枯萎的宝花,眼中闪着泪光。她身后反着光的白色飞船有规律的亮着...
    灵菡儿阅读 2,701评论 0 0
  • “突然有些明白唯心主义者们信奉的教义了。” 这是读完那本《人间失格》后的想法。 我几乎是抱着赴死的心情去读这本书的...
    寒安菌阅读 1,300评论 1 2
  • 石榴树,结满果实 剥开,我见一粒粒相思 层层相叠,染红一页薄纸 错落,别致 临摹一首离别的诗 我想你,天涯太远 只...
    飞狐119阅读 1,781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