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达利欧坚信,只要能够做好以下五个步骤,成功几乎是必然的。
1. 有明确的目标。
2. 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3. 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 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5. 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但是,他又指出,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具备完成上述五步所需的所有的能力。那怎么实现突围呢?他给出的药方是:认识自己的弱点,保持谦逊,积极向高人寻求帮助。
“成功有两条路:(1)自己拥有成功所需的要素;(2)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成功所需的要素。第二条路需要你谦逊。谦逊和你自己有能力一样重要,甚至比你有能力更重要。谦逊和能力兼有是最好的。”
“向高人求助”,表面上听起来人人都觉得理所当然,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往往很不容易做到。问题的症结在于,“聪明人”总觉得自己也挺高明的。何以见得呢?很多“聪明人”在一听到某种观点,理论的第一反应是,寻找它的漏洞,寻找它不适用于现实的各种原因,然后想方设法去批判它,去驳倒它,去与对方“辩解”,他们寻求的不是从对方身上学到东西,而是想在心理上,气势上胜过对方。很多人总以为“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努力寻找到他人言论当中的漏洞,然后以点及面地忽略甚至屏蔽掉对方言论当中的所有方面,以维持自己的所谓“独立判断”。
所以,“聪明人”总是喜欢沉浸在与他人“辩论”的思维模式当中,而不是尝试以“辨析”的角度去对待他人的观点,甚至是那些比自己经验更丰富,水平更高的人的判断。《中庸》有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里所说的“辨”,不是为了求胜的“辩”,而是为了追求真相的“辨析”。也就是瑞达利欧所说的要通过“保持头脑极度开放”的心态,积极寻求理解他人观点背后的理由,理解他人从证据推演出其观点的思维的过程。他的做法是,抛出自己的观点,并呈现背后的推演逻辑,接着向他人寻求批评指正,也就是所谓的进行“压力测试”,然后从对方的逻辑和观点当中学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反之亦然。当别人分享观点和看法时,不是抱着驳倒对方,胜过对方的心态去“批判”他,而是以探寻真相的目的去辨析对方的观点和逻辑,从而共同探寻事物的真相。
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我认为提问的态度是关键。有的人提问,气势汹汹,一看就知道是来“找茬”的,是来给人难堪的,试想在这种由情绪主导的情况下,谁还会在意所谓的真相呢?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首先一定要摆明自己“求知”的立场,甚至不妨以学生问老师问题的姿态展开提问,如此,才可能去营造一种寻求事实真相的良好的讨论语境,才可能真正做到“明辨”之,收获从他人身上学习的效果。
但是,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当你和高人经过一番仔细地辨析之后,自己仍然不能认同其观点时,该如何抉择呢?瑞达利欧给出的建议是,最好采纳高人的观点,因为对方的观点和思维或许正是你的认知盲区,所以你根本就理解不了。
“独立思考,努力为自己相信的观点辩护,都是很重要的,但总会有些时候,更明智的做法是停止为你的观点辩护,接受可信的其他人的观点。这会很难,但保持头脑开放,相信可信的其他人的共识比你的任何观点都更好,是一种更聪明的做法,最终对你也更好。假如你无法理解他们的观点,可能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恰好是你的盲点。如果所有的证据、所有可信者的观点都与你的观点相反,你还是按自己的意愿行动,你就是在危险地一意孤行。”
在我看来,对待认知分歧,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俗话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遵从高人的建议,行动起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评估效果。如若不行,再用实践去验证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