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阅读《像冠军一样教学》受益匪浅,说实话从教24年越来越感觉教育教学路上有很多风景尚未看透,好在有阅读这一条途径帮我拨开迷雾见月明。
第一章收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两种主要方式收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信息:提问和观察。授课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从答案中听取信息。为了收集更丰富的信息,问题可以加以设计。或者分配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留心观察,保证反映学生掌握情况的信息清晰可靠。不管是哪种方法,教师都可以采用一些直截了当的技巧,从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信息,并加以利用。
技巧1 摒弃学生的自我 汇报:让学生在问题中高效学习
学生的自我汇报是极不可靠的。因此,教师应该用客观、即兴的评估形式代替程序化的问题。教师要从提问中获得更多信息,首先要避免一个常见问题:通过“是或否”的问题了解学生是否明白。尽量减少如下问法:大家都清楚了吗?还有困惑吗?明白了吗?
现在想来面对这类问题,我的学生通常默不作声,表示认同,或者含糊地回答:“嗯,是的。"接下来,我往往会说:“好,下面我们接着学习氧气的……。”
原来多数自我汇报式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形式而已。不管懂不懂,学生们通常都会说懂,尤其是在群体环境中(这就是群体去个性化效应)。尽管问题是认真的,多数人都不愿打断全班同学,说:“呃,不明白。您,我不太懂。”即便当时他们(1) 知道有地方没听懂;(2) 快速提出自己的问题,让教师明白,但是多数人不太可能当众发问,或是为了避免尴尬,或是担心损害集体利益。他们会以为,自己是唯一没有听懂的人,开口提问不光彩。
得到默许后,我会一脸释然,因为等的就是绿灯放行一这清楚表明,我没有期待学生做出反应。学生知道自己不该开口说话。
读到这里,我很汗颜。确实如此,为什么课堂成为独角戏?因为互动不明显。孩子不愿意提问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出在任课老师身上。我的缓解尴尬的措词一般是:“下课后如果有问题,咱们单独交流。”其实下课后没有人与我交流。
与自我汇报不同,自我检测很有用。 通过自我检测,学生建立学习技能,自我意识,学习欲望。
教师针对性提问时,请他们思考,可以对学生说:“我要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你们是否准备好了;如果答不上所有的问题,就说明还需多做练习。如果是那样的话,请来找我。” 当然,有意的自我监测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运用到课堂之中,与有效的评估手段共同使用。例如,给学生时间温习功课,挑出有问题的部分。为此,可能需要使用假设有问题的语言. (如“有 什么问题?给大家时间回顾最后五个问题。”
通过客观问题进行评估
在课堂上,自我监测包括:(1) 让学生找出使自己费解的具体问题(而不是评估他们是否“听懂"); (2)让学生带着寻找问题的期待,并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3) 学生回顾、练习,并对正确回答负责。学生必须证明掌握了知识,而不仅仅是凭感觉说自己的理解加深了。并接着进行刻意练习。
初三进入复习阶段,尽管有自己的复习方法和思路,但是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复习效果会大打折扣,为什么有些孩子感觉很尽力了,成绩却出不来,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盲区在哪里?因此老师上课时科学的问题链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