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书,今晚阅读的是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中第一章《两套大纲》这一章节。读到“理想课堂是明线,是第一套学习大纲;新教育儿童课程,是暗线,是第二套学习大纲,是整个智力的背景,是完整人性的基础。”这句话时,突然想起了在办公室里听到同事说的这句话“新教育就是捣人(骗人)来(的)”,眼前还浮现出其他老师认同时点头的样子。当时想要反驳,但张张嘴却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结合我们经常进行的新教育的“活动”,从某些方面来说,我竟然也认同这句话。
这半年时间,跟着孙静老师进行语文研课,对于新教育的理想课堂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对理想课堂研究的方式和深入的程度,对于我开展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这半年时间受益匪浅。如果说这是理想课堂的第一套教学大纲,我如饮甘泉。对于第二套教学大纲——新教育儿童课程,心中却五味杂陈,无法言说。
初识新教育,在至少十年之前。在网络上了解到他们在进行的课程——当然,当时还没有课程这个概念——让学生每天背诗、阅读,感觉太有意思了,这和我们平时零碎在课堂中加入的东西多契合。毕竟日常的课堂沉闷了些、枯燥了些、乏味了些,学生睁着大眼睛问我呢——“为什么拿到课文觉得很有意思,一上课老师一讲就觉得可没有意思!”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也没有能力改变我的课堂。这一群人做的事,改变了我的认知:往课堂中渗入这些有意思的内容是正确的,有很多人都在这么做。
于是,我的课堂中更多的出现了古诗词推荐和背诵,出现了和课文有关的其他文章,每天的作业中多了一些书的名字。开始要求学生写日记,尽量让他们多练笔。做这些的时候感觉是有意思的,兴致勃勃的;课堂中加入了更丰富的内容,学生的眼睛是明亮的,课堂的氛围是活泼的。还曾经对别人说,学生对在课堂中融入的内容更感兴趣,大于对课文的兴趣。
后来,新教育来到了我们的学校,开始是跃跃欲试的。后来学校开始做统一的要求:参与新教育的老师必须交……必须交……期末的时候必须有……必须有……
新教育真麻烦,突然就有了这样的感觉。
期末到了,新教育的成果需要展示。每个班级怎么展示呢?表演一个节目吧。可是平时让做的是学生背诵和阅读,怎么展示?必须得有各种小报和各种卡片,堆放在一起供人参观吧。老师的教学怎么展示?写教育随笔吧。把各种精神的东西物质化,变为可供参观的节目吧。
新教育怎么变成了一台台的节目了?心中的疑惑渐盛。“新教育就是一台台的节目。”有个资深的教学工作者如是说。
想要安排参与新教育的老师和班级越来越难,需要树立榜样。全县各校榜样教师被聚焦到舞台上了,这些有一个共同特点:擅长写文章,每天写各种随笔,不管是自己做过的还是想到的,都可以写。不会写怎么办?没关系,抄呗,只抄一篇文章上的内容就是抄袭,把十篇以上的内容融到一起抄就是自己的了,现在网络多发达呀!抄。每天零零碎碎做的事怎么记录?制作美篇呗。于是课堂上随处可见,老师讲着讲着课突然停下来,拿出手机咔咔拍照的情境,这也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不管事情是不是做好了,只要照片拍好了就成;不管做没做,只要有美篇留痕就行了;不管学生是否有成长,考试班级平均分三十多分?没关系,随笔写好就成;“被窝里的新教育”流言四起。学校又要求交亲子共读的照片,好吧,父母和孩子装模作样的共同拿着一本书,拍张照片,发送到班级群,完成任务。学校的美篇、公众号新鲜出炉了,不错,我们的亲子共读搞的很扎实,我们的新教育是落到了实处了,不信你瞧——我们的美篇、公众号制作的多精美!
现在有人说:“你加入新教育的实验吧?这两年有不少模范和标兵之类的证件可得哟!”我会摆摆手:NO,我还是愿意更“简单”一些的教育。
突然怀念起我刚认识时新教育时自己理解的模样:简简单单的背诵,简简单单的读书,简简单单的课堂。它本该是教师顺应学生成长中自然而然的渗入,它本该让学生眼睛变得更明亮,目光中透着惊喜。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前台的话,教师专业发展(包括职业认同)就是它必要的后台。没有高度的专业,课堂教学就极容易沦为一种形式主义的应试,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应试教育。”干国祥老师在这本书中这样说。这一年来进入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的学习,我看到的新教育又回归了原本理解的样子。
跟着郝晓东老师共读《静悄悄的革命》,专业的阅读让我目不暇接,大脑卡顿,我像一名小学生坐在了大学的教室里。专业阅读,让我更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也明白了要从自身出发,选择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果子”。跳着跳着说不定就可以摘到那枚叫做“专业”的“果子”了。孙静老师在《语文研课》中,带领教师研读教材、深挖课堂,那份认真和执着,让我突然想到了最初看到“新教育”这个名字时,读到的那首诗《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光闪烁的方向。”原来新教育不仅仅是那些外在附加的东西,深度的课堂钻研也是它。新教育又回归了我原本对它的认知,我惊喜于自己对它的再认识。刘丽赏老师的《中小学电影课程》更是从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挖掘电影中可以利用的材料,用电影引导孩子们的成长。
透过喧嚣和迷雾,沉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认同“新教育就是捣人来”这种言论?无外乎以下几种因素:
1.新教育被赋予了太多形式化的东西,参与其中的人被它无孔不入的繁琐要求所负累。特别这些内容并不是因为课堂需要,不是来自于教师自觉的认知,仅是因为需要“留痕”,好像形式越多样做的越花哨就越是“新教育”。
2.作为第二套教学大纲的新教育儿童课程被无限放大,因为这是以往课堂所缺失的。似乎新教育就是“第二套教学大纲”。尤其这一切的发生,又是在教师并不了解这套大纲是什么的前提下进行。对于“第二套大纲”的无知,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系统教材的导向,教师大都在懵懵懂懂中,导致了“生命课程”的无绪和混乱。
3.教师的精力更多的放在了这些本应是辅助国家教材而设置的课程中,缺失了对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的钻研,积极搞“新教育”的人,被“乱花”迷了双眼,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作为学生“整个智力的背景”“完整人性的基础”所设置的“第二套大纲”,本应会辅助“第一套大纲”取得更好的效果。“暗线”大于“明线”,只忙于做“后台”的事,忽视了“前台”的工作。
4.在新教育覆盖的范围内,作为教育“后台”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很多学校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失了专业的发展,对新教育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的形式,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新教育是一种理想。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是充实的,(虽然它经常被“厌弃”被“嘲讽”)。它更需要俯下身子,紧贴着大地行进。“凡帆,不挂上桅杆,是一块无用的布;理想,不付诸行动,就是虚无缥缈的雾。”重新认识新教育后,把帆挂上桅杆,用紧贴大地的姿态再一次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