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歌
契诃夫曾说: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会说话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
会说话的人除了会让自己舒服外,还能够让他人舒服,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修养!
卡耐基也曾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
深以为然。
前段时间,公司里的小张考上了某公职单位,欣喜之余的他赶紧查了各种的面试流程,以及所需的资料。
所有资料都准备齐全,就差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在职证明。
小张是今年刚进公司的大学生,不清楚公司开在职证明所需流程怎么弄,于是就各处询问部门里的其他职工。
找到负责人之后,小张着急的就直接打电话询问,下午又当面找了一次,无果,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到了第二天,小张再一次去了负责人办公室,只不过说的话颇为让我惊讶。
“我现在是面试需要证明,你现在不给我开,面试上了你还是得办档案,你为啥不现在给我弄?”
负责人说:“你这是铁定要辞职了啊!”
最后,负责人表示如果面试上了会配合办理档案流程。
且不说最后的证明会不会给开,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场合,小张说的话已经让人感觉到非常的不舒服了。
成年人的世界,一定有种方式能够好聚好散,而不是走到最后撕破脸。
在这件事情上,或许还可以为小张的行为找一个非常普遍的理由——他刚毕业,不太懂事。
但一个人最本真的状态和反应,往往体现在平时里。
刚入职的时候,小张和他一批新来的同事们置办物件。小张的需求是明确的,价格便宜就行;而另外的一个女生的需求除了价位便宜,还得实惠好看。
在不同的需求下,两个人购买东西的速度就不一样。
第二天,到了办公室,小张看到她仍然在浏览商品,便大声说道:“你怎么还没选完”,说完还不忘补一句:“你这效率也太低了吧!”
纵然两人的感情有多好,也禁不起这样在人多的地方开玩笑!
况且,小张与那位同事也只认识了不到一个月。
有时候所谓的会说话,就是换位思考的同理心。
诚然,小张是个敦厚老实的人,只不过往往因为说话的方式而吃了亏。
能说话是本能,会说话才是本事!
朋友小陈一直是个耿直的人,但她也有她的敏感。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更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这是小陈一直坚信的事情。
因此,在工作的时候,Boss安排任务时,尽管小陈手中有事情,但还是硬着头皮做完。
有一次,小陈确实有事没来得及做完,又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只能乖乖地听着Boss的指责。
同门小刘跟小陈的关系很好,也是上一届的前辈,和小陈的处事行为截然相反,尽管她可能也有事,但也会积极的去向Boss解释。
私下里,两人吃饭的时候小刘告诉小陈:“你要说出来,虽然你的理解也没错,但是如果不说出来的话,别人也不可能知道啊,你放心Boss 还是会理解的。”
小陈看着小刘平常的行为,渐渐地也有了一些理解。
固执地陷入自我理解的真理当中,有时是走不远的。
小陈也在不断的改变,只是前天听到她打电话说自己好像又说错话了。
仔细问了才知道,原来小陈有一个小培训和一场重要的会议冲突了,考虑这场会议非常重要,于是她就向Boss说:“我不去培训了。”
说完这句话之后,就再也没有其他的话说了。
后来,Boss怕耽误小陈培训,问道:“怎么不去了?”,小陈还坚定的说:“嗯嗯我不想去那个了。”
听到这我无比汗颜,但凡多补充一句也不至于场面尴尬,况且,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诉求就好了。
如果,小陈的回答是:“这场会议十分难得,好不容易邀请了业内大咖,想去学习学习,也抽空能够多交流一下。培训我事后再向别人问问,借笔记私下学就好了。”
那么,小陈也许没那么多烦恼了。
其实,会说话就是一种能力,是能够让人和你在一起时保持舒服的一种能力。
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说话前三思也是一种本事。
在“会说话”这一频道上,听到的更多是“言多必失”、“谨言慎行”、“祸从口出”这样的字眼。
但也不能因为害怕说错话而沉默寡言,不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倘若,在学习上,因为害怕回答问题错误,就不说话,那么其他人也无法知道你的真正想法,自然无从指导,自我提升就会慢了。
孔子曾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对于一件事情,先付诸行动,然后再说出来,确实是君子所为。如果只说不做则成了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如果不说出来,则会更容易被误解。
更何况,在社会上匆忙地生活的大多数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各种的应酬,应酬的好与坏,其实更多是能够让人是否舒服的状态。
会说话是历经世事后的稳重,也是潜移默化后的一种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