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重要的,越有份量的,有时候往往越简明扼要。
章子怡的微博介绍,只有两个字———“演员”。
胡歌的微博介绍,也只有两个字———“演员”。
我大学室友是个数学系的女生,是个超强的女孩。
这个超强,指的是做事目标非常明确,而且基本上她要做什么,最后也都能够一举拿下。
虽然不同系,但是从他人的口中,也知道她在系里无论是学业,还是各种系里的比赛,活动,学生会管理工作,她都是出类拔萃,拔得头筹。
大四找工作的时候,她可以说是雄心壮志,满怀憧憬地揣上自己的简历———整整2页A4纸,满满都是她大学期间的丰功伟绩———拉上我一起去我们隔壁,一所全国有名的985工科院校参加招聘会。
招聘会上,她千挑万选了一家她一早锁定的目标企业,排在长长的队伍中的她,满脸期待。
终于,轮到她了。我隔着人群,看到她递上简历,看到面试官翻开了简历,她的嘴角不自觉扬起。我一激动,不自觉挤过拥挤的人群,希望听到她的喜讯。
等到我终于到她们面前,却赶上面试官正结束看简历的动作,抬起头,略微遗憾却听起来格外冰冷刺耳的陈述:“同学,看你的简历,确实是特别优秀了。不过,我们只收985院校的。抱歉。”
时隔6年,我依旧能回忆起,拿回简历的室友那灰败的毫无生气的脸。
从来都是意气风发的她,做什么事都是站在顶端,接受他人膜拜的她,第一次,尝到了被人否定的痛苦。
那份简历,要成绩有成绩,年年门门都是一,甚至各种竞赛,也都成绩辉煌;要实践,各种校内校外的大大小小的活动,也都是她能力的证明,甚至因为不想显得“长篇累牍”,很多辉煌历史都无法写进去。
她花了整个礼拜,不断修改格式和排版,不断突出自己的“实力”,却还是没能抵过985.
即使过了很多年,即使后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她不放弃,另辟蹊径终成所愿,但是这最初的“一锤定音”似的判决却一直让她耿耿于怀。
后来,我常常想起这件事。
想起室友那两大页,满满当当写满了各种优秀实力的简历,却最终没抵过那些可能只是薄薄一张,四年大学也乏善可陈,却只需要在开头写着毕业于某某985院校的简历。
大四那年的我,和室友一样,无限愤懑,对这种只看出身不看内在的“一刀切”,只觉得“太不公”,却又无可奈何。
如今,工作了很多年之后,再想起这件事,从职场角度,我的心境体会却完全变了。
当年室友如果只是去了一场普通的招聘会,去投了个没有985出身限制的企业,那么她简历上所有的大学四年的累累硕果,就是她妥妥的“实力”证明,是完完全全的锦上添花。
但是,她心高气傲,心有壮志,她去了一场全是行业内大佬大牛的招聘会,投了985才是面试门槛的企业,那么简历之上,院校之后所有的“辉煌战绩”,对于面试招聘者而言,只是虚张声势,只是长篇累牍,只是“实力”不足,字数来凑。
事实上,我想当年在参加招聘会之前,在投简历之前,室友的内心也是“虚”的,她大概也带了些“侥幸”的心理,觉得自己的长篇的“优秀”应该或许大概可以拼得过985吧。
不能不承认室友确实是优秀的,只是,在当时招聘会的面试官看来,实力的证明,不需要一系列的名头,985就够了。这是最重要的。
而最重要的,越有份量的,有时候往往越简明扼要。
章子怡的微博介绍,只有两个字———“演员”。
胡歌的微博介绍,也只有两个字———“演员”。
不需要更多了,因为所有的更详细的,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演技,各大电影节他们获得的奖项都已经自动在我们观众的脑中呈现。
这就是他们的实力。
女性作家李莜懿曾经在她的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实力总是自带光芒,名头越夸张,实质越空虚。”
诚如是,很多时候,实力,无需多言。
希望,我们都是真正有“实力”的人。
如果暂时没有,那么就去想想,就现在的你而言,什么可以真正证明你的“实力”。
然后,全力以赴,拿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