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号,帐号:爱上一卷书,文责自负。
有一部分观众无法抗拒生活化的影片,我就是其中之一。《好东西》里小孩在根据音频辨别各种声音的时候,一开始以为只是简单的游戏,但是那些声音的背后,是小孩母亲王铁梅日常里的劳动。——厨房里炒鸡蛋、阳台上晾晒衣服、家里吸尘、上班工作等镜头的闪回画面。
这个时候不需要额外的语言,荧幕外的我已经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母亲”对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一个这么忙碌的形象。这个形象一直都是这样,匆匆忙忙,又布满温馨,她所在的地方,始终温暖如橙色灯光下,她们做事情既妥帖,又有条理。同时,母亲也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付出者。
我一直喜欢雨夜的暴风雨,偶尔醒来听到都觉得内心宁静。忽然发觉原来我喜欢的所有事物都有妈妈的身影。
观看的过程中,心里想说:终于看到一部影视没有雌竞,而是稍微带一点幼稚的雄竞了!哈哈哈哈。
看完觉得这部电影设有隐形门槛,很多人以为在看电影,可能就像是赵又廷饰演的前夫哥一样,女性主义的书看过几本,理论一套一套,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办法发自内心共情,我认为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甚至我毫不怀疑,自己可能也是其中的一位。
影片里有许多对话都在以“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形式呈现,让人根本不知道下一秒剧情怎么发展。特别喜欢这样的叙事,喜欢充斥其中的女性的爱,包括母亲对小孩的爱,还有小孩对母亲的爱。爱有时候是无声的。很大声的爱,或者宣之于众的爱都有空喊口号的嫌疑。
私以为,真正的爱是静默无声处突然一句:我出生的那年,你写的新闻。
王茉莉告诉妈妈王铁梅:“正是因为我们足够乐观和自信,我们才能直面悲剧。”
王铁梅问:“你这都从哪学的?”
王茉莉:“从你的报道里,我出生那年,你写的新闻。”
王铁梅的孩子看过她写的新闻。我想我若是爱一个人,我一定会不遗余力,摒弃所有的不耐烦,跨过所有的因素,去读她的文字,挖掘她的过去,认识她的当下。
如果真正爱一个人,会途径她的生命,并且传承这种意志,爱她,像爱自己的生命。
《好东西》里以邻居小叶的故事线将女性心底幽暗的内容呈现出现了,一个足够善良,善良到讨好型人格的女子身上,如果在她的童年里缺少母亲的耐心、关爱,她绝对不会不爱自己的妈妈,但是她会很难爱自己,内心有着难以填补的空洞。也许仅仅是一次发自内心的认同与理解,就可以摆脱内心深处桎梏住她们的创伤。
最最后,如果还要以一个理由来支持这部电影,我想说——迄今为止,这部电影之前,至少我自己还没见过把女性主义这种网络上高频出现的词汇概念化呈现大荧幕。包括走夜路被男性尾随的小叶被女性邻居保护;王铁梅工作到很晚在地铁上打瞌睡不小心睡过去了,靠到了旁边男生的肩膀上,镜头一转,下一幕是旁边的女生将她轻拉到自己肩膀上;小孩子对母亲的爱;母亲对小孩子成长的影响力,这些我们女性生命里最耀眼的瞬间,真正呈现出来的作品。
作为电影门外汉,主要是以自己作为观众的视觉,且我认为女性主义近几年被网络运用的很泛滥,很多研究或者想找电影漏洞的人,可以专门有一套系统的说辞,因而必须一而再再而三表达——这是我们普通大众所能在大荧幕看到的一部将“女性主义”简单、干脆、普及的方式演绎出来的电影。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题材的稀缺性,故而相对抗打。以前看新年喜剧贺岁片看得令我昏昏欲睡,但是这部剧倒是能发自内心对剧情里的男性做派发出几声嘲笑声。
当然啦,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的确可以不通过贬低男性呈现女性主义的,但是为什么不呢?就应该让一部分男性看着膈应。
毕竟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许多电影,虽时常以搞笑的噱头作为一种宣传元素,但是大把电影都在弱化女性,有时候则是过度颂扬,总是贬低女性呈现男性魅力的电影一抓一大把。无论是从视觉还是精神的角度都叫人感到疲惫。
我小时候亲身经历校园暴力的时候听到一种过来自施暴者很无耻的说法:
我这次没有欺负你啊,你为什么要来主动打我?
我小时候太弱小了,力气比不过男生,说话也不利索,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我现在只想说一句,就是欺负你怎么着?
我们以前并不知晓如何应对欺负自己的人倒打一耙的情况,至少你得骂回去,不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我想这部影片也有这个意义,它只是一种表达,并不是说这个电影出来了,女性主义就获得了胜利,不是的,只是我们被看到了那种反抗的势头。
也可以用一句话一语双关——很可悲的是,我只是在反抗,这种程度的反抗也容易让鸡贼的男性反将一军,让旁观者看起来到底是自己的不是了。但是仍然要反抗。但造成这一切的源头凭借我的力量又怎么可能彻底遏止呢?
打着女性主义旗号的电影会进步的,社会在发展,不论是平权主义还是女性主义都是未来可期。
永远有睁眼瞎,一部分是真的看不见,一部分是假装看不见。对于前者我无话可说,我相信这样的电影也不是拍给他们看的,后者是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最擅长沉默。我自己身为女性,换位思考一下,若我自己身为男性,在面对自己的切身利益时我也得装睡。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任重道远,它的本意绝不是搞男女对立,而是要求发自内心的礼貌与尊重,而非敷衍和粗暴对话,剥夺女性说话的权利。而这无疑是一项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做斗争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