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450页,已经很久没有这么认真的看完一本书。这是在五莲参加青年读书会时分享交流的书籍。
本书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他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了他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
从曲折的少年时代到奋斗的青年时代,他东南西北中的历练历程,向我们诠释了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读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好后生。七年知青岁月里他有“三最”:年龄最小、下乡条件最艰苦、农村待的时间最长,别人都是从零开始,他却要从负数开始。
在农村,他闯过了流脓流血的跳蚤关、燥的嗓子冒烟的饮食关、高强度的劳动关、迷茫彷徨的思想关,成长为最壮的劳动力,坚定自信的好后生;
在农村,他沉稳自信、刻苦坚强、真诚善良、融入群众,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他非常合适:“在茫茫的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以及敢于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前者被称为眼力或者慧眼,后者就是果断。”
读这本书,我认识了一名真正扎根农村、与百姓血肉相连、全心全意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党员、好干部。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代销店、开磨坊、打坝地……无论多脏多累从不“撒尖”。他曾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七年知青经历,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读这本书,我还认识了一位热爱读书、善于学习的好青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他有“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不倦学习精神,他有系统、针对性的良好学习方法,他有辩证灵活的思维方式,更为难得的是,他将读书的习惯坚持了下来。他在讲话中总能旁征博引,对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这种丰厚学识和文化修养同当年的积累和之后的坚持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