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瞽者说(十四)·杞芽堪脍,小蓟可餐
2021-03-13
自从搬到河边居住一个多月以来,每天早出晚归,还没抽出时间到河边走走看看,另外,心中一直惦念着枸杞芽,小蓟(刺儿菜),蒲公英等一众野蔬,清香、翠绿、嫩鲜的,也好久没有尝一尝了。《红楼梦》里提到探春和宝钗嫌天天大鱼大肉地吃着,有点腻,便商量着换个口味,头一个想到的便是清炒杞芽,这个倒与我不约而同,在口味上和古人同频共振,而且是红楼美女,这很难得。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一,正月一过,便是食野蔬的大好时节,正月里没时间去挖荠菜,今天一定要去摘杞芽、挖小蓟。
在我的老家桐城西乡,农家有清明节当天食用枸杞芽的习俗,据说可以明目清心,这其实也说明枸杞芽最佳食用时间当在清明前后,今天去摘,应该有点早,等我们到了地儿一看,果然来得有点早,杞芽长不盈寸,十分娇嫩。
找到一大丛野生枸杞后,和内子分了工,她摘杞芽,我去挖小蓟,就是刺儿菜,亳地人称“七七芽”,在我们所在的这段河堤,小蓟分布得很零散,而且才长出三四片叶子,很小,也应当在一周后来挖。但既来之,岂可辜负?便四下寻找起来。
河堤上种满了白杨树,在临河斜坡上,有几株野桃花开得正好,桃树下面不知谁种了百来株药用白牡丹,也都有了花苞,大约不久便可盛开,还有几十株芍药,零星地分布着,不似有意种植,大约是以前这里大量种植收获后残余下来的,趁着春天,争先恐后地长着,没有一丝丝的落寞。春天就是这样,不会错过每一个勃发的生机。
约莫一个小时后,天气完全暗下来,内子摘的杞芽能炒一小碟了,我才在铺满枯叶的白杨林下挖了一小把小蓟,已经看不清地了,只好作罢。
回家后立即对挖的小蓟进行清拣,除了枯枝枯叶外,天黑后挖的还有几棵雏菊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菜,把它们都扔了,掐掉小蓟的根部和少许烂叶子,洗净,用开水焯过,再用凉水浸泡,这一道是凉拌着吃的,内子在其中加了一点生抽,遭到我的反对。这么鲜嫩的野菜,凉拌时最好只加少许盐和麻油便可,能尝出山野的清新之气。
原本想着清炒杞芽的,但忽然想起老家这个季节的时令小菜腊肉炒藜蒿,便临时决定切点腊肉来炒。
腊肉可能是最君子的配菜了,味虽重但不掩他菜味道之美,反而有所加强。腊肉炒藜蒿,不掩藜蒿之清香,腊肉炒笋片,不掩笋之嫩鲜,……各各咸鲜嫩脆,相得益彰。
这道腊肉炒杞芽依然如此,味道极佳,唇齿之际,皆是江南,回味之余,即是故乡。
桐城西乡,地形地貌变化多样,有着异常丰富的野菜资源,拣几样做法独特的,也是最馋在外游子的说说吧。
先说说刚才提到的腊肉炒藜蒿和腊肉炒笋片,这两个应当是冬春季过渡期间的最佳野菜。笋是冬笋,山上的毛竹笋,须在破土前挖,挖出后若不能立即烹饪,须进行焯水或腌制,否则,便会有涩、麻味,大大影响口感。人们从超市买得的冬笋,在炒前一定要先焯水,以减轻涩麻味;到了三月份,便有春笋上餐桌了,那是桐西人家喜欢在房前屋后栽种的一种比毛竹矮细的水竹的笋,出土后长至一尺多长便可掰来吃。水竹,多用于美化庭院,固土护堤,以及编制竹制品,过去人家肯定舍不得掰了嫩笋来吃,但它的嫩笋的味道尤胜冬笋,胜在两点:更嫩,更鲜。
藜蒿可能有好多外地人不知道,但大家都记得“芦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吧,诗中的芦蒿便是这藜蒿。用来做菜的部分是它的茎,绿色带点暗红,脆嫩而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如今,在各地菜市场或一些饭店也能见到所谓的藜蒿,颜色青绿,一方面是人工培植,另一方面是其他品种的蒿,并非真正的藜蒿,在嫩脆上口感要差许多。
水中的野味很多。撕去芡实的叶柄满是刺的外皮,配以辣椒清炒,清爽无比。
大名鼎鼎的桐城水芹也是以嫩脆而香见长,芹芽肉丝尤称一绝,已多年未尝过了。
清炒菱角菜也只在桐西吃过,掐掉菱角菜的叶和长长的根茎上的细须,留下叶梗和根茎,直接用菜子油清炒,或用盐腌制后再炒,亦为佐餐佳品。
莼菜富含胶质,口感嫩滑,加工方法丰富,与鱼煲汤尤佳,是一道被誉为最思乡的菜。《世说新语·识鉴》载:张季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菰菜即莼菜。因思一羹一脍而弃名爵,真吃货耳?真性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