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到几篇微信热门文章,不约而同的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比如《小学的重点不在成绩,在于阅读》、《得语文者得中考》,文中不约而同地指出阅读能力代表学习能力、语文成绩会影响其他学科的理解能力。
文章说得没错,但我认为说的过浅,只是从语文水平的角度去探讨阅读的能力,没有从认知学习的角度去分析阅读的深层次作用,无法让家长们真正理解阅读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影响。另外,前一篇文章中提供的书单全部是文学类的,如果家长照着做,会让孩子过早的固定阅读偏好,在初中阶段容易偏科。
小学生阅读,一定要做“杂家”,不要做“专家”。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阅读除了提高语文水平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中学的学习,提前埋伏知识点”。在《智力不是天生的之知识的表征》一文中,我们分析过,大脑中原有的知识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这称为“同化学习”。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种类越丰富,遇到新知识时,同化越容易。
我们每个人天然有对完全陌生的事务怀疑、排斥的习惯,这是进化过程中的自我保护。
很多孩子在小学阅读量虽然大,但是阅读的内容单一,以童话故事、文学作品为主,这样的孩子会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但大脑中储存的知识种类不够丰富,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
这样的孩子往往在进入初中、尤其是初二,学习会感到困难。因为初中学科增加了很多,在大多数小学作为边缘学科的科学,就分成了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四门课。
如果孩子在小学时完全没有接触到这些知识,会有畏惧、担心的心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了解、认识对方。
反过来,孩子如果阅读面广,在初中遇到这些学科时,就会觉得不陌生、甚至熟悉,产生亲近感,学习起来感觉轻松自如。
就好像同样的两个人,一个人以前就认识,一个人完全陌生,一般来说,我们愿意亲近谁呢?了解谁花的时间会长一些呢?
经常在七年级学生那里听到,“历史太难了,我小学根本没见过”,“地理上的各种地名,我一点都记不住”等等。这当然和孩子的小学教育不足有关,但家长如果仅仅止于抱怨,而不想办法预防,影响的可是自己家孩子的学习能力啊。
那要怎么办呢?走千里路,其实并不现实。现实的是,让孩子的阅读不再仅限于儿童文学,多一些自然、历史、政治、经济、乃至哲学方面的阅读。比如《可怕的科学》系列、《世界历史大冒险》系列,都是图文并茂,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的。
其次,阅读偏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固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相比之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我们更愿意读有情节的人文类书箱,尤其是情节曲折的小说。同时内容浅显、篇幅不长,不需要太多逻辑推理的文字,也让我们读起来更加轻松。
所以孩子才会那么喜欢看漫画,而成人大多连书都懒得看,而是天天对着电脑、电视看娱乐节目或者电视剧。
因为渴望轻松、有趣的阅读,是人的天性。而文学作品天然比科普作品有吸引力。如果从一开始,就给孩子大量的文学作品,孩子就会习惯于有趣的、轻松的阅读,等到孩子再大一些时,给他看自然科普,他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看不下去。
这就好像一个人吃习惯了精米精面,虽然知道粗粮有营养,但却依旧难以下咽。
另外一个人读过的书,决定了一个的思维方式。只阅读文学作品,孩子会变得有同情心,但也会感性泛滥。多一些科普类的、历史类的、经济类的、政治哲学类阅读,孩子的思维会更宏观、更富有科学精神,也就更理性。
小学阶段的阅读,可以为中学的学习提前埋伏好知识点,可以培养孩子更多元的阅读偏好,可以让孩子理性和感性并重,所以从小学开始,孩子在阅读上要做“杂家”,而不是专家。
这几天看到几篇微信热门文章,不约而同的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比如《小学的重点不在成绩,在于阅读》、《得语文者得中考》,文中不约而同地指出阅读能力代表学习能力、语文成绩会影响其他学科的理解能力。
文章说得没错,但我认为说的过浅,只是从语文水平的角度去探讨阅读的能力,没有从认知学习的角度去分析阅读的深层次作用,无法让家长们真正理解阅读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影响。另外,前一篇文章中提供的书单全部是文学类的,如果家长照着做,会让孩子过早的固定阅读偏好,在初中阶段容易偏科。
小学生阅读,一定要做“杂家”,不要做“专家”。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阅读除了提高语文水平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中学的学习,提前埋伏知识点”。在《智力不是天生的之知识的表征》一文中,我们分析过,大脑中原有的知识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这称为“同化学习”。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种类越丰富,遇到新知识时,同化越容易。
我们每个人天然有对完全陌生的事务怀疑、排斥的习惯,这是进化过程中的自我保护。
很多孩子在小学阅读量虽然大,但是阅读的内容单一,以童话故事、文学作品为主,这样的孩子会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但大脑中储存的知识种类不够丰富,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
这样的孩子往往在进入初中、尤其是初二,学习会感到困难。因为初中学科增加了很多,在大多数小学作为边缘学科的科学,就分成了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四门课。
如果孩子在小学时完全没有接触到这些知识,会有畏惧、担心的心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了解、认识对方。
反过来,孩子如果阅读面广,在初中遇到这些学科时,就会觉得不陌生、甚至熟悉,产生亲近感,学习起来感觉轻松自如。
就好像同样的两个人,一个人以前就认识,一个人完全陌生,一般来说,我们愿意亲近谁呢?了解谁花的时间会长一些呢?
经常在七年级学生那里听到,“历史太难了,我小学根本没见过”,“地理上的各种地名,我一点都记不住”等等。这当然和孩子的小学教育不足有关,但家长如果仅仅止于抱怨,而不想办法预防,影响的可是自己家孩子的学习能力啊。
那要怎么办呢?走千里路,其实并不现实。现实的是,让孩子的阅读不再仅限于儿童文学,多一些自然、历史、政治、经济、乃至哲学方面的阅读。比如《可怕的科学》系列、《世界历史大冒险》系列,都是图文并茂,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的。
其次,阅读偏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固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相比之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我们更愿意读有情节的人文类书箱,尤其是情节曲折的小说。同时内容浅显、篇幅不长,不需要太多逻辑推理的文字,也让我们读起来更加轻松。
所以孩子才会那么喜欢看漫画,而成人大多连书都懒得看,而是天天对着电脑、电视看娱乐节目或者电视剧。
因为渴望轻松、有趣的阅读,是人的天性。而文学作品天然比科普作品有吸引力。如果从一开始,就给孩子大量的文学作品,孩子就会习惯于有趣的、轻松的阅读,等到孩子再大一些时,给他看自然科普,他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看不下去。
这就好像一个人吃习惯了精米精面,虽然知道粗粮有营养,但却依旧难以下咽。
另外一个人读过的书,决定了一个的思维方式。只阅读文学作品,孩子会变得有同情心,但也会感性泛滥。多一些科普类的、历史类的、经济类的、政治哲学类阅读,孩子的思维会更宏观、更富有科学精神,也就更理性。
小学阶段的阅读,可以为中学的学习提前埋伏好知识点,可以培养孩子更多元的阅读偏好,可以让孩子理性和感性并重,所以从小学开始,孩子在阅读上要做“杂家”,而不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