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两扇窗——有感于《临安春雨初霁》

每个人都有两扇窗,陆游也不例外,一扇是才华横溢之窗,一扇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窗。

陆游一生创作诗词近万首,作品风格迥异,爱国、田园、言情均有流芳百世之作,而且散文、史学、书法艺术亦颇有建树。

出身名门,家族世代官宦,但因其积极主战抗金的政见而屡遭排斥和贬谪,生逢国破山河失的陆游一生壮志未酬。

才华横溢与壮志难酬在历史上,尤其是在中国的文官中屡见不鲜,也许正是这种经历使他们作品千古流芳,世代传颂。

在陆游的作品中,有一首诗难及“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雄浑,亦没有“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儿女情长,更无“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田园格调,但却是陆游作品中最能显示其才华,内心世界,最能震撼读者心灵的一部代表作品。她就是《临安春雨初霁》,诗云: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写于陆游赋闲五年之后,重得朝廷启用,赴任前在京城客栈等待觐见皇上的情境。

宦海浮沉,经历多少了世态炎凉。人间险恶,我怎么又将重回仕途。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一整夜,住在京城的客栈里,彻夜难眠。清晨,窗外传来卖杏花的声音屋内,铺纸研磨,信手草书,窗前悠然自得地煮着茶。不必再为前途担忧,为时势叹息了,如果公事能尽早结束的话,还可以回家赶上清明节。

觐见皇上本应是莫大的欣喜之事,却未见诗人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兴奋之情。整首诗传递的是宁静,轻闲,对自己的幽怨,对前途的迷惘、担忧,丝毫未见即将觐见皇上的紧张与即将赴任的踌躇满志。

爱国诗人是陆游作品和后人对其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国事紧迫,山河破碎,壮志未筹,诗人却有足够的心情“闲作草”、“戏分茶”以及念想“清明可到家”。

是年诗人62岁!

是人到暮年的超脱?

是宦海浮沉之后的世事淡漠?

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但答案是否定的,有诗为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云“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年诗人68岁。

《示儿》中有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年85岁。

即使在现实中实现不了也要在“铁马冰河”的梦境中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就是陆游。

经历了多少次的浮浮沉沉,世态炎凉,将再入凶险之地;已过花甲之年,前途未卜,但还是未曾放弃希望;外族侵略,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忧国忧民的陆游如何能保持内心的轻闲与淡定。

“一夜听春雨”与“深巷卖杏花”的静,“闲作草”与“戏分茶”的闲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巨大的矛盾和痛苦。

杏花在古代被赋予表达玉洁冰清的高洁品质,素衣指己亦表达高洁的品质不会被世俗的尘埃所染,“闲做草”和“戏分茶”不仅是闲情逸致的爱好更是自我修行的重要方式。

此时,此情,此境让人不禁心有戚戚焉。

即使屡遭贬谪仍然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时代的悲剧还是命运的嘲弄。

南宋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顶峰,南宋开启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大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商业经济高度繁荣。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发明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广泛的应用。陈朱理学对中国后世文化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非常高。思想文化对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影响深远至今。

著名华裔学者刘子健先生说:“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是以南宋为领导,以江浙一带为重心的模式。”南宋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

生逢繁华盛世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似乎更加剧陆游的悲剧色彩。

这个时代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岁无私,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

这是一群人,一代人的命运,他们有着同样的理想,同样的坚持,同样的抗争。

他们的抗争注定会失败,他们的梦想注定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无法改变统治阶级的意志,但他们展现出了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魂魄,民族的脊梁。正是他们的存在,金国最后才被迫与南宋分江而治。也正是他们的存在,横扫千军如落叶的蒙古铁骑用了45年的时间才彻底征服南宋。正是他们的存在,崖山海战南宋军民宁愿跳海殉难而一人未降。

他们是时代的印迹,他们是历史的标签,他们民族精神的化身,他们用至高的生命诠释着民族的魂魄。

每个时代都应该留下一点让后人记住和敬仰的东西,我们会留下什么呢?

每个人都有两扇窗,毎个时代也一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