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小曼
前段时间,我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后来都怎么样了”。在答案中,我举了身边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做了差不多15年临时工不求上进的大龄女青年,另一个是不甘做临时工,辞职考研的朋友。我的笔触是倾向于后者的,因为我始终秉承着终生学习、积极向上的人生信条。
这个回答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点赞和评论,让我感到讶异的是,一水儿的评论几乎都在羡慕第一位大龄女青年的活法,甚至在批评我的“胡乱评价”。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评论是这样说的:“说到底,人不就是生下来、活下去,那么折腾干嘛呢?”
的确,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终结的一天,谁也逃不掉这个自然规律,但如果因为难逃一死,就选择消极被动地对待人生,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在上周末的短途旅行中,我无意中读到了王潇的《时间看得见》这本书。大致浏览了一遍后,发现这本书用了大量的篇幅在展示手账的使用方法和案例,我个人虽然没有使用手账的习惯,但仔细读下来,潇洒姐的不少观点和想法还是能准确击中我的内心。
你是谁?你要去哪儿?你要怎么去?你将以多快的速度到达?
如果不想浑浑噩噩地活下去,那么就应该想清楚以上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看似表面,其实是关乎自我认知的拷问。每个人对于自己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要透彻地了解自己,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你就是你,而不是别人眼中的你。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目标的设定。目标就像指路明灯,如果没有目标,那么道路就失去了方向,你或许会原地踏步,或许会胡乱打转,甚至可能会倒退。所以,要想好自己的目标,包括长远的目标和短期目标。
第三个问题,想办法实现目标。有了目标以后,不能空谈或者想象,而是想各种方法去实现它,至少是靠近它。
第四个问题,是为你的目标设置一个时间界定。为什么要有这一步呢?因为人生要有试错的勇气,有了目标努力了一段时间,如果得不到一定的正向反馈,那么我们就要思考,是不是这个目标或方向不适合自己。如果是,不要考虑机会成本,及时止损,重新起航。
提升专注力,获得更多的“心流”体验
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高度专注于某一项你感兴趣的事情时,会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自己周围的情境,能够获得一种奇妙而美好的感觉,并且最终能收获不错的效果。
心理学家把这种体验称为“心流”。研究指出,人在持续专注的时候,容易获得心流体验。比如读书、写作、绘画或者是动手做模型等等,这一类活动常常需要我们提升专注力。
我自己的心流感受,是在于写作的时候。或许我的这点文字无法引起多大的波澜,也无法引发多少关注,但是于我自己而言,坐下来打开电脑,高度集中专注力,持续地思考和写作,能够让我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这就是很棒的情绪体验。
而且,就如书中所说,心流时间能够让人进入一种稳定愉快的情绪,能够让我们获得充分的自我认可,能够让我们感知到自己人生的饱满感,更明确地感知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重返20岁一定不会做这5件事”
潇洒姐站在当前的人生节点,回望自己的20岁,认为这5件事情她是后悔不已的:第一是虚度光阴;第二是缺乏试错的勇气;第三是没有早一点开始“一万个小时”定理的践行;第四,没有离开家乡发展;第五,没有在年轻的时候通过健身保持身材。
这种反思非常好,好就好在,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为了不让5年后的自己后悔,我今天应该做些什么?
很多人都感慨自己不再年轻,不能像年轻人一样敢想敢做敢闯。然而我们很容易忘却这一点——当前的每一天,都是我们自己往后余生最年轻的一天。
20岁的时候没有做的那些事情,导致我30岁的时候后悔不已。同样道理,思考一下,30岁的时候我没有做的那些事情,那么是不是会导致40岁的我后悔不已。
有一句老话:“种一棵树最合适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所以,多晚都不算晚。
人生很长,每个人都拥有很多试错的机会,想做什么,鼓起勇气,抓紧时间去做就是了。
“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整本书最能戳中我的,就是这八个字:“向死而生,活到淋漓”。人生总有终点,难逃一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更要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饱满,才不枉走这一遭。
潇洒姐建议每个人都要列一份“遗愿清单”。试想一下,当你走到人生的最后一刻,回望你的这一生,会有哪一些遗憾。一项一项列出来,然后把清单上的项目一个一个击破。
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在我们的人生中,自己无疑是最重要最珍贵的,应该排在“优先次序”中的首位。
要足够地爱自己,珍视自己的一生,坚信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好故事、一场好电影,做自己人生的导演,将其定义和勾勒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活得丰富而饱满。
最后,用书中提到的一句话,来结束我这一篇不太系统规范的书评:
海明威曾说:“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那么迅速,而我并不是真正地活着,我就受不了。”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真正地、用力地、酣畅淋漓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