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的尾巴,非常庆幸自己读进去了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我发现书和人一样,也是要讲缘分的,这本书在家里放了几个月了,但一直没有真正读进去。这几天,却没有停地一口气读完,读进去了。这本书我讲了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四部分内容,其中自律和爱两部分内容对我触动最大。书摘少许,记录如下。
自律
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都想回避。有的人会拖延时间,希望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装作视而不见,或尽量忘记他们的存在;还有的人用药物甚至毒品麻痹自己,企图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我们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承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生活中遇到问题是一种痛苦,解决他们的过程又会带来新的痛苦。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神经官能症是人生痛苦最常见的替代品。替代品最终给人带来的痛苦,甚至远比逃避的痛苦更为强烈。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的四大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
和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决的态度相比,另一种面对问题的态度更低级,也更有破坏性,就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忽视问题的存在,反应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因为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
承担责任——神经官能症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则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
作为成年人,我们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就会永远觉得自己是个牺牲品。
忠于事实——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重头开始,而在于需要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的内容准确详实。世界不断变化,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也时刻处于更新和调整之中。身边每天都有新的信息,要吸收他们,地图的修订就要不断进行。有时候吸收的新信息太多,我们不得不对地图做大规模的修订,这些修订工作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痛苦。一旦新的信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信息视而不见。我们的态度也变得很奇特——不仅仅抗拒新的信息,还指责新的信息混淆是非。
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捍卫陈腐的观念,其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
移情: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对世界的认知,对世界作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了。忠于事实的生活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地严格的自我反省。
人之为人,就在于我们具有特殊的大脑额叶,是我们有着已于其他动物的反省能力。反省内心世界带来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带来的痛苦。
保持平衡——保持平衡意味着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痛苦。
假如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那你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求精神和意识的发展。但不经过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还要追求精神的发展呢?——这是伴随我多年的一个困惑,这一次仿佛找到了答案。(见本文末)
爱
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我约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为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其次,爱是一个长期 渐进的过程。再次,真正意义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别人。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
坠入情网是自我界限的暂时崩塌,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无法忍受寂寞,没有自我认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部寄托在同别人的情感关系上。
以牺牲自由为代价获取安全感,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不是所有的精神灌注都是爱,那些与心智成熟无关,不能给心灵带来任何滋养的“精神灌注”,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爱好本身并不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终极目标,否则就偏离了人生的方向。合理健康的爱好是培养自尊自爱的必要手段。真正爱的本质之一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自我牺牲是不合理的给予和破坏性的滋养。以爱为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
爱不是一种感觉。,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精神关注和坠入情网的感觉,会使爱具有更多的激情,带来更大的幸福感,但却不是爱所必须的。真正的爱是自主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爱是否能持久,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爱的意愿,是否有奉献精神。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倾听者需要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这样一来,听着和说着便通过语言结合在一起,实际上,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彼此自我界限的一种拓展。用心倾听是爱的体现,婚姻是体现这种爱的最佳场所。
爱需要用行动来体现,需要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爱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拓展,也就是让自我拓展到陌生领域,在此过程中,我们接触的是从未接触过的事物,不熟悉的环境,不同的轨迹,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动,都可能是我们陷入痛苦,并由此产生恐惧,此时我们最需的是勇气。勇气并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时能够坦然行动,克服萎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精神灌注的代价之一是迟早要为灌注对象的死去或离去让自己饱受痛苦的折磨。如果不想经受个中痛苦,就必须放弃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包括子女、婚姻、性爱、晋升和友谊,而唯有这些事物才能够使人生丰富多彩。如果想避免其中的痛苦,那恐怕只有完全脱离现实,去过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冲突、投入、失落、独立都是爱的过程中会经历的风险。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仅不会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为深刻和成熟。人不应该被情感所奴役,也不能把情感压抑得荡然无存。感情是人生活力的来源,它让我们体验多人生的乐趣,满足自我需求,既然感情可以为我们服务,我们就应该尊重他的价值。
夫妻双方以爱为出发点,为对方的成长尽心尽力,甚至适当做出牺牲,才会获得同等乃至更大的进步。
即便是外行,只要富有爱心,即使没有接受过严格的训练,也能够进行心理治疗。
成长与信仰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属于信仰的范畴。我们通常很容易接纳周围人的信仰,并把口耳相传的东西视为真理。
心智的成熟是从小宇宙到大宇宙的过程。
我们该摒弃的是信仰本身还是教条主义呢?
后记
这本书读完后让我对生活的意义、爱的定义都有了全新的理解。
很久之前我就开始困惑,为什么有很多没怎么读过书的人,他们每天想的就是吃好饭睡好觉,他们没啥烦恼,而相比之下,那些努力折腾的人却常常有更多内心的纠结,如果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读书呢?为什么要不断地追求心灵上的所谓的“进步”呢?这样不断地刷新对世界的认知,还徒增很多新的更难解决的烦恼,是不是很傻,这样值得吗?
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每个人活一世,要活出自己的味道,如果我们没有一直认真观察、反省、选择、体验,我们所拥有的其实都是二手人生,是别人的人生,那“我”便不存在了。如果我们的内在世界没有更新迭代,就如同把自己关在单间牢房,反复呼吸臭气,并且是好几代人在自己童幼时期路过时留下来的“臭气”。所谓拓宽自我界限,就是一个成为“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