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你不能胜任的角色,都有人在拼命预演着。
>>>1
“你见过凌晨三点的城市吗?”
“我一点都不累。”
“我去健身了。”
“我可不可以去旅个游。”
“其实,我有点累了,就那么一点点而已。”
二十岁的时候觉得未来的五年里应该过着这样的生活:踏遍万里河山,走过半个中国,看过山南见过水北;拥有一份热爱的工作,事业顺利领导认可,成为万元工薪阶层;在感情的世界里骄傲地爱着亦或是被爱着;在清闲的岁月里阅几本好书,看喜欢的电影,听期待已久的演唱会。
如今二十五,回看二十岁,不禁感叹越是在乎终点的距离,越是容易跑偏。
莫名已经到了用得上备忘录的年纪,点开自己的微信对话框,全是在叮嘱自己不要忘记做什么;依旧固执地熬着那些该有的不该有的夜,每天的黑咖啡都像是在告诫自己今晚记得早点睡;越来越不爱看的电视连续剧,越来越不热衷追的新生代小鲜肉,反倒对成熟稳重的男生更感兴趣;那些曾经痴迷的流行乐已经不再加入歌单了,民谣和轻音乐占据了列表的四分之三;渐渐地拒绝通宵唱K这种大型活动,有时候宁可清净地在家读本好书;不再和别人掏心掏肺的触景煽情,好像越来越难遇到懂我的人了;日子越过越清醒,越活越明白安全感是自己给的;不得不开始注重养生,刻意地戒掉黑咖啡,改换各种青的红的果汁。
二十岁的我一定想不到二十五岁的我,是这样子吧。
>>>2
前段时间,友圈被一句「你见过凌晨的城市吗?」给刷屏了。那个加班到凌晨的实习生最终很幸运的转正了。显然又是一个宣扬正能量的文案。
记得以前在田径队的时候,最不喜欢的训练时间是暑假,最不喜欢的训练内容是爬山。然而,你越是不爱的,也来得越频繁。那时候总和高年级的学长一起训练,体力和耐力都跟不上。老师带队,一座山爬下来你到山腰,学长已经到了山顶,你到山顶,学长休息好了准备下山,你喘口气就必须继续前进。
那时候训练完回家总哭,那时候的老师很凶,那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跟上!不要停下来!跟上!不要停下来!”
那时候不懂奔跑是为了什么,却一直在奔跑。
实习的时候,负责写公众号和活动方案。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一项活动方案,却因为格式问题改了不下十遍,一改就是两三天,一改就是彻夜的熬夜,那种连标点符号都要斟酌到位的严谨度,让我一度很抓狂。
我不解,跑去问领导:“活动方案的核心不应该是内容而不是格式吗?”
领导像是早就预料到我会出现一样:“我给你说说我的故事吧。我进宣传部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改了一礼拜的格式,那种从早到晚你就坐在办公室,什么都不用做,就改格式改到合格为止的工作,更让我抓狂。我曾经的领导很生气地质问我,你读书学到的东西难道不足以让你写一篇完整的活动方案嘛!这是我的故事,也将是你成长路上要去体会的滋味。”
从那之后我明白了领导的用心良苦,他深知我的浮躁与不成规矩的行事风格,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我什么叫做规矩做事,规矩做人。
人一定要跌倒一次,才能切身的体会痛的滋味,当没有人再催促你「跟上,不要停下来」的时候,我们也就真的跟不上了。诚然那些不厌其烦责骂你、鞭策你、引领你的人,却成了人生路上的最要感谢的人。
>>>3
运动品牌乔丹有一支广告的宣传语是这样写的:“你不认识我,你会认识我。”
该以什么样的身份扮演众生一员,又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活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妄想凭借着拙劣的演技,演好每一出戏。
生活给我上了很沉重的一课,没有985,没有211,你说我没有学识,你说我没有资格,你说我痴人说梦。一纸学历薄如风,万千愁苦心知重。
村上春树说过一句话:“不要急于告诉别人你在做什么,学着做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也许你以前不认识我,也许你现在也不会认识我,那就任由我自由傲慢地生长着,生长着,长得枝繁叶茂的时候,我想你一定看得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