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讲商业失败,都是因为这些公司管理混乱、产品不好。但商业失败也可能是因为管理太好,产品太好而导致。问题出在企业文化上。
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目标的次级的表达方式。一个大企业,内部的权力一定是分散的。权力就是做选择,只要老板不是什么事都自己亲力亲为地做选择,他就必须以各种方式把选择权分下去。企业内部集权也好、民主也罢,本质上都只是分权的一种方式。
比如说一家出版社,同时面对很多作者和选题,做什么不做什么,老板们和总编辑们,是不可能在那么大的范围内做选择的。各个编辑必然是先选了一轮了,然后再把选出来的选题提交大老板、总编辑。
那么站在出版社外面看,谁对外面的作者和选题说“不”说得更多呢?当然是位置更低的小编辑,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总编辑。如果把说“不”的机会看成是权力的表现,那么出版社的基层编辑的权力其实是比总编辑要大的。
这跟人体是一样的。人体的指挥官是大脑。但是大脑不能凡事都去指挥。呼吸每一口空气,心脏跳动每一下,分解每一个蛋白质脂肪分子,这些细碎的事只能交给每一个器官和细胞自己去做。所以在一个人的内部看,大脑有权力。但是站在他的外面看,看到的是大部分时间,大脑自己身不由己。
老板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为了应对这种散乱的分权,就必然要反过来干涉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的选择。我不能替代你们选择,我总可以规范你们选择的标准,这些标准,其实就是企业文化。是每家企业必然会有的,在做选择的时候上上下下都会启用的那种偏好。
比如,生产大型设备的公司,主要服务客户是政府机关和大企业。这些客户对价格不敏感,但对设备运行稳定性的要求很高,要求完善的售后服务,比如24小时随叫随到,有故障尽快排除,随时提供原装零配件等等。
可想而知,要想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销售时就必须保持很高的利润率,否则不足以支持所需的售后服务。这个利润率可能高达40%,公司的这种经营模式当然会被公司上上下下熟知。
长此以往以后,大家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意识:利润率低于40%的项目,我们公司不做。这种项目,即使有,也不要上报,领导不会批准的。
于是“我们公司只做高利润率的项目,同时,我们要服务好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就成了这家公司所有人的共识,就成了企业文化。公司内部上上下下的人,都会据此判断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
但是别忘了,只要有文化,有选择偏好,它就一定遮蔽了一些什么,就一定形成了一些“盲区”。一个好企业的风险,就埋在这里。
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目标的次一级的表达方式。企业的目标,通常都很远大,正因为它远大,就应该能够穿越各种复杂性,但是对复杂性的判断,通常只能靠有远见卓识的人,也就是企业家本人。
企业家没有办法做到一切选择都亲力亲为,他也只能靠次一级的目标表达方式,也就是企业文化、使命、愿景、价值观这些东西来影响企业组织内的每一个人。这些词听起来都很好,但是它们都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必然有盲区,而且这个盲区一旦形成,一旦变成大家都认同的企业文化之后,是很难破除的。
你强调技术领先,就必然成本高企;你强调质量出色,就必然不能兼顾那些刚开始质量很差,但是前途远大的产品。你强调丰富性,就必然不会全是精品。你强调精品,就很难再有规模。
每一个褒义词的背面,都必然有一个遗憾。在市场稳定的时候,企业文化在帮你前进;但是在市场发生大变化的时候,那些隐藏在褒义词背后的遗憾没准就是致命的陷阱。
好企业为什么也很危险?这只是一个内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