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就围绕“投资”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潜意识里的“投资”
我出生在九十年代初。刚脱离母体,来到世间的那一刻,与之相伴的没有七彩祥云,也没有雷电交加,就这样平常的、偶然的来到了人世间,然后也就这样过着平凡的日子。接着1992年,中国股灾的来临,那年我两岁。紧接着1993年股灾再次来临,并从当年的2月份,一直持续到1994年7月,期间上证指数从1553点跌至325点,历时18个月,最大跌幅达79%。
现在的我,在脑海里,翻腾不出太多当时具体的社会现象。记忆里能追溯到的就只有七岁左右,假期在电视里看见的一档连续剧,名字想不起来了,电视剧男主角是四川散打评书艺术家“李伯清”老师。故事主要就是围绕股灾来临前后,股民的生活状态。
电视剧里面的主角李老师也是股民之一,在股灾期间,李老师连续几次购买的股票,都误打误撞获得了高收益;而与之相对的绝大多数股民被市场收割, 他们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但是很浅薄,或者尽信各路专家的意见,最终血本无归。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老师在熊市的优越战绩被股民发现并大面积散播开,一时成了当地的名人、专家。大家纷纷向他请教,让他推荐。而李老师选股方法用现代的词汇来形容就是“简单粗暴”。每一支股都是用飞镖决定的。就这样看似荒诞随机的方式,居然胜过了当时大多数专家。这侧面证明了当时市场短期的不可预估性。
这使我在短暂而漫长的人生中,有了模糊的“投资”概念,虽然股市只是投资的一种方式。
概念的升级迭代
脑袋里自从播种下了“投资”的种子,过后的生活,只要有关于“投资”方面的消息,都会不由自主地聚焦。这就好比自己买了一款偏冷门的汽车,在没有买之前,觉得路上开这款车的少之又少,一旦买了,注意力聚焦过后,反而觉得马路上这款车突然变多了。同样是我老婆在没有怀孕之前,回想在街上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没有多少;可是一旦我老婆怀孕,挺着个大肚子的时候,我觉得满大街随处可见大肚子孕妇。
回到主线,碍于当时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我就在极小的范围类,被动的接受着一部分“炒股”家长之间交流而呈现的零碎观点。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们更多反映出的是,在他们自己的认知水平上,理解的、并带有主观意识的低水平想法。这也是信息不对称和思维盲区导致的结果。尽管在当时的环境下,我听的不亦乐乎,购买欲望强烈。但是我始终没有参与购买,最主要的原因是没钱,再加上贪玩。2007年11月—2008月10月,上证指数6124点跌至1664点,历时12个月,最大跌幅达72.8%。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15年,熊市来临之前的牛市,那简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据说某大学生,购买股票时,把代码输错,自己浑然不知,当自己发现时,居然收益还不错。
如同过山车,2015年6月冲到了5178的顶点,随后一直跌至2638点。这一轮牛熊,微信炸开了,微博炸开了,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平台都被炸开了。有人在朋友圈说:跳楼也要排队。有人调侃补充:即使跳下去也没关系,因为楼下已经有很多人垫底了。
七亏,两平,一赚。这么多年来,我身边的确是这么一个定律。
然后又看了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才彻底对投资有了系统的认知。“投资”可以是投资自身的成长,也可以买股票进行价值投资。
听了巴菲特三个忠告:第一,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第二:永远不要做空股票;第三:永远不要用杠杆投资。
也认真体会过大卫.斯文森对普通投资人的三条建议:多元化、指数化、定期再平衡。
当然随着自己在财富阶梯上攀登,自己会看到更多的工具:房地产、大宗商品、海外资产、对冲基金等等。投资工具也越来越复杂,但是自己的思路应当始终如一:确定初始比例,短期中定期再平衡,长期中定期调整比例。
基于事实,大胆假设,不断验证、证伪,最终成为一个能够通过市场战胜通胀的终生投资者
在现有的认知下,结合身边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指望炒股获得超额收益,在短时间发财。因为当今的人工智能或者专业机构,他们有优越的算法、高超的算力、庞大的数据做支撑。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很难具备以上全部条件。市场没有恻隐之心,不知道你有多需要发财,想拿市场当取款机的人,成为市场的提款机。
如果仅从交易角度来看,市场不仅是零和游戏,更是负和游戏,因为政府、交易所、中介机构要拿走各种费用,一旦参加这个游戏,你就是任人宰割的鱼肉。
第二:必须做一生的投资安排
巴菲特也要求后代把投资交给标准普尔。起码说明:把命运交给市场而不是交给自己孩子的博弈能力。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惟一靠谱的投资策略。因为长期中,股市参与者加总起来的整体收益,并不是零,最终取决于上市公司效率提升业绩改善。从历史数据看,所有主要股市的代表性指数,在长期中,都显示为一条向上攀升的线,只是斜率不同,因此存在所有人都获益的机会。这个正和博弈的机会,就是我们普通投资者惟一应该参与的部分,透过市场赚企业成长和经济增长的钱。
第三:按照生命周期来调整比例
美国股市在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后,经过了30多年才恢复到当初的水平;2001年纳斯达克崩盘后,2016年才回到当初水平;日本在1991年经济衰退后,股市至今没有回到当时水平。因此,不能等自己准备用钱时,才发现无钱可用。
人还没有死,钱花光了——人生一大悲剧。
人都死了,因为被套,钱还在股市里——人生又一大悲剧。
所以我初始的指数类股票和债券投资比例是8:2。因为年轻的我,相应抗风险能力就强很多。随着年龄增长,隔十年调整为7:3,以此类推,最终基本偏向于更加稳定、但是收益较低的债券类。
把时间拉长到你的一生,将视野从能否战胜市场发家致富转到利用市场保护自己,你会无视绝大多数市场的短期波动,用更安稳的心态、更少的精力、更简明但长期中更有效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财富和人生。
这是普通收入阶层里,一位平凡上进的朋友,对投资的一些整理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