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时期开始,就被狄更斯《双城记》中的“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这一段对比强烈的排比所吸引,从简介中也只能看出关于狗血爱情的故事梗概——然而作品是需要阅读的,所有的文学评论和解读都不能替代阅读文本的过程。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感受型的现实主义作家。正因如此,尽管《双城记》是一部历史事件小说,拥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却暗含作者对世俗社会中人情冷暖的理解和体悟,饱含作者对人性的刻画和捕捉。好的作品,应该表现人性。笔者认为《双城记》的出彩之处,除了作家对历史变迁中社会场面宏观微观得当准确的描写之外,还包括对复杂人性的完美呈现。
一、中产阶层的善
马奈特大夫、台鲁森银行的劳瑞先生、放弃财产的法国贵族夏尔·达奈等人均属于以自己的劳力获得生活资产的中产阶层。他们都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体面的工作和勤劳的品质,珍视友情,为人正派。马奈特大夫正是出于对第三等级的平民的帮助,以及以卵击石的正义之气,让自己不经审判就被投入巴士底监狱,秘密监禁十年;在得知女儿与夏尔真心相爱的时候,愿意放下自己的私仇,同意女儿与恋人的结合。
夏尔·达奈作为贵族世家的继承人,没有被上流社会的风气污染,对底层人民满含同情,免去了佃农的税租,最终放弃了继承权,奔赴他国选择以劳动为生。
中产阶层能良好地适应社会,在社会运转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看到社会种种不平的同时,又能谋得生存的空隙,这使得他们对生活保有一种善的态度。
二、知识分子的饮泣和转变
小说一共三卷,卡屯在前两卷是一个怠惰休憩的人,“这个人身上是荒废了的精力,身边是荒废了一个的沙漠”,社会环境的恶劣,让卡屯这个曾经受教于施鲁斯伯里的知识分子,获得的仅有个人意志的消沉和荒凉,在泥泞的环境里瘫软,做狮子背后的黑豺豹。夏尔的出现,带给卡屯的是对崇高志向、自我节制和坚韧不拔所构成的世界的向往;露西的出现,则给了他一个奋发向上的振作的梦。最后,这个知识分子以爱为信仰,为了保全露西身边一个她所钟爱的人的生命,甘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我现在做的是桩大好事,远远胜过我一向所作所为”。以爱胜恨,以牺牲自己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狄更斯作为社会改良派提出的道德理想。但是笔者认为,能够拯救知识分子的,除了爱以外——男女情爱、友情之爱,还应当有别的东西。
三、小市民的变异
德发日夫妇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人物,他们的孩子死在贵族的车轮之下,得到了两个金币的漫不经心的赔偿。小说中还有诸多贵族压迫贫民的场景,描写了当时底层社会的苦难:黑暗,寒冷,肮脏,疾病,愚昧,贫困。极度的压抑必然导致极度的爆发——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德发日夫妇一直默默记录着犯罪者的信息,甚至在武装革命中担当先锋,走在杀人的前线上。没有理性的引导,革命的贫民变成了暴民,变成了杀人的恐怖分子,贫民中的一部分在消灭旧的压迫者之后,又变成了新的如野兽一般的压迫者。以德日发太太为例,革命之前她对老雇主的女儿礼待有加,革命之后举报夏尔,甚至想要杀死马奈特一家,连露西的孩子也不放过,最终死在自己的枪下。一个女人,起初为复仇而革命,在革命中丧失了人性,最终变成了一具充斥着暴戾之气的尸体。不平等的制度需要革命,但是没有理性革命只会带来暴徒和杀戮——小市民的悲催之处在于,要么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要么成为革命的刀——握刀人,永远在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