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楚门的世界》里,楚门是个被收养的弃婴。他被安排在一个虚假的环境里,变成了一个电视节目的主角,亲人和朋友都是演员。渐渐地他怀疑这个古怪的世界,开始找寻真相,并不惜一切代价走出这个操控着他的人生,只是为了供人娱乐的“真人秀”。
被控制和摆布的人生
这部电影虽然有点荒诞离奇,但其实有一则理论恰好与电影所反映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则理论叫做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展示的环境。这个观点最早由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
这个理论让我想起了一件事,使我更深入地认识到大众媒体是如何操控社会话语权的。
去年夏天,某女明星邀请了台独艺人和辱华日本艺人来参演她的电影,引起轩然大波。
她不顾铺天盖地的反对声,坚持要和他们合作,还摆出法律手段恐吓网民。当电影拍摄完成后,网民们的反对也进入了高潮。出乎意料的是,对于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他们不愿妥协,还摆出了一副更强硬的态度。
他们的能力强大到可以把网友在各大网络社区的反对贴都删除掉,就连团中央在新浪微博支持网民的文章,也敢删除。这时广大网民终于发现,媒体主流话语权是如何被资本势力所操纵的。
金钱是权力的基础。在文明社会的背后,暴露出来的也只不过是这个叫做以强凌弱的赤裸裸的自然界规律罢了。
当然,政府是不会让这种事发生的。即使在美国这个号称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对资本集团控制媒体也是有所规限的,规定某个资本集团对媒体(包括平面媒体,网络,电视等)加起来不得超过一定比例(如15%),保证资讯的多元化,舆论不致被寡头垄断。
当清醒过来,意识到我们已身在这个楚门的世界里,是沮丧还是气愤?是麻木还是不甘?
我们的内心世界还能留存一片小小的心灵净土吗?
我们该保持的是一种对任何观点的怀疑,思考和体察能力。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不保持刻板印象。
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在文章《我的儿子》里,就颠覆了人们关于父母与儿女之间孝道的刻板印象。
这篇文章针对他的一个朋友对他的诗作出的质疑和建议,一 一地进行了反驳。
朋友认为胡适的观点太过犀利,会让儿子认为老子的养育是天经地义,不懂感恩,会让一些人认为不需要孝敬父母。
而胡适是怎么怼回去的呢?
1.无意者,不必居功。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不是自愿的,你把人弄来,道歉还来不及了,别说施恩了。
2. 糊里糊涂的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 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说得偏激点是给社会种下祸根,教养他是人道的义务,是减轻自己的罪过而已,怎么能算是恩典呢?
3.做父母不要把自己看做一种“放高利债”的债主。否则这样的心态永远是递减的,平和一点反而能有获得感。
4.孝顺一旦成为绝对化的枷锁就容易变成愚孝。
他的观点无疑是很有思辩性的。
西方人不崇尚孝道,他们在亲子观念中认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是父母强加的,所以父母养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至于孩子愿不愿意给父母养老,则是他们的选择,他们没有义务。
胡适是留过学,接受了外国新思维和文化的人。所以他才能一反传统,说出这样的话。
这与我们中国人一惯奉行的孝道是有很大差异,我身在国外也确实体会到外国人的亲子关系更像朋友。但这不等于我反对传统思想,相反我很支持,因为中国人的孝道让亲缘关系更有人情味,联系更紧密。
但正如胡适所言,这不代表我们成了父母,就要把自己放到高高在上的位置,觉得对孩子有恩,用孝道来绑架他们的人生和自由。
如果我们愿意去学习和接受一些颠覆性的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最后能够发现其中的局限性和糟粕,并借以警醒自己的人生,这也许就是我们能在拟态环境里收获到的,最强大的思想武器了。
所以我们更加需要多学习,去见识大千世界,不要把自己的目光困于一隅。
其实拟态环境的理论原型,最早溯源于柏拉图一个叫做洞穴囚徒比喻的理论:设想在一个洞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
【本文由“哈巴狗小丑”发布,2017年8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