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社会第一课”

应试高考时,我曾陷入两难之境。艺术类学科的学费相较于理科、文科类要高出许多。这一点,高中教育主任在家长会上详细阐明。未决定走艺考之路前,我正处于在弹琴与绘画之间抉择的阶段。一方面,我的文科学业成绩较优,理科则相对较弱;另一方面,自幼学习琴艺,对于钢琴的备考,家人也表示支持。然而,一件事情彻底扭转了我的思路。

我父亲的好友,其女儿同样学习琴艺,当时亦在积极准备考级。父亲得知他们的教学导师正是音乐学院的教师,于是通过关系询问了报考音乐学院的相关事宜。对方坦诚相告,称艺考音乐学院的人数众多,教师们为了记住考生的优点,除了考前报名拜师之外,还需按照老教授的意愿购买相应的物品,以便考官能够辨识出该生是哪位教授的弟子。这一点与提前做好考试“放水”的策略颇为相似。因为主考官与教授并非同一人。此外,还需向教授致敬,这一点也是父亲通过关系打听回来的。这便是在考试之前,需先对各方神灵进行“膜拜”。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虽不谙世事,却深知“金钱利益关系”。原本我还怀揣着成为音乐教师的梦想,希望凭借自由学琴的优势,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然而“金钱与梦想的落差”让我最终决定选择美术专业,全心全意地拿起画笔。

进入大学后,这支画笔所描绘的一切都成为了现实。大一的第一堂美术课上,老师教导我们将画笔转化为化妆笔;大一的第一堂设计课上,老师教导我们将画笔转化为鼠标;大一的第二第三堂文案写作课上,老师教导我们将画笔转化为键盘,学会使用Word、PPT进行写作,制作文件。现今的艺考生们,皆已熟练运用“电容笔”,将画笔转化为手中的“电子数位板”,这便是我们新一代艺考生的真实写照。

2018年6月,我受邀回到母校参加毕业设计展览,那时比我小12岁的学生们的作品,与我们当时的毕业作品相比,优势在于展示场地和作品规模更大,这得益于学院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进步,作品不仅用心,水平也紧随时代潮流。回顾自己当年的作品,放在今日,依然紧跟时代步伐。当年广告设计专业的选题具有开放性,只需符合广告原则即可。在如此宽泛的选题范围内,我用了一周时间观看电影,又用了一周时间创作作品。还有两周时间,我将作品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当时所有人都选择以“平面设计”的方式展示毕业想法。最后,我决定大胆尝试,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为灵感,通过解构的方式诠释个人对广告的理解。答辩当日,主考老师阵容为:2位专业教师,3位非专业教师。这意味着,我需要清晰地阐述个人作品的理念,解答老师们的疑问。实际上,广告设计专业在我们那个年代,被视为一门技术,而要将技术阐述得淋漓尽致,便极度依赖个人的思辨魅力与演讲技巧,将作品推销给评审老师,方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便是毕业生们所要面对的“社会第一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