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指导手册》读书札记(四)
——阅读《家校合作的主体》感悟
既然是家校合作,就一定有合作的主体。在家校合作的关系中,大家很容易想到老师和家长这两个主体,其实,学生既是受益者,也同样可以成为促成就家校合作的主体。
从教师层面来说,作为专业工作者,教师应该是家校合作第一推动力的创生者。从传统意义上看,从学生入学开始,教师就不断地向家长发出邀请,不断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当中去,从而与家长建立起有一定时间期限的(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正式的合作关系,并用心经营和发展着双方的合作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有的家长根本都不关心孩子的成长!这家长光顾挣钱,也不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学生没学好,挣那么多钱有啥用?这些家长只顾自己,都不知道配合学校工作!这些家长的素质太低,把学生也带坏了等等。
其实,我们有时候需要做个换位思考。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我是家长,我会怎么做?想通了这个问题,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家长真的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吗?不是这样的。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同时又缺乏良好的支持系统。但是一旦我们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情况会大有改观的。
就拿我们班来说,第一次月考成绩很不理想,我当时心情也很糟糕,但是我勇于去面对这个事实,我把家长当成合作伙伴,我要让家长和我站在同一个战线上。
于是,在月考之后的家长会上,我不仅自己耐心细致地跟家长分析了孩子们没考好的各种原因,同时给他们讲讲初中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以及家长需要怎么做,还找了几个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家长进行分享,结果一个月以后,学生们在期中交了一份比较满意的试卷。
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不管我们付出多少,都无法替代家庭教育,更无法替代家长对孩子“生活”的影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教会孩子学会生活,是最根本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要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让家庭承担起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
家长对教师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是对手?敌人?捣乱者?陌生人?附庸?朋友?合作者?问一下自己的内心,哪一种关系是我最需要、最期待的?那么,去通过双方互动的形式来实现这种关系。
从家长的层面来讲,当前教育的难点,在于家长主动合作的意识不强,合作途径与保障体系不健全。因为长期以来缺乏家校合作的基础,也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导向,在和教师的交往中,家长的合作意愿不明显。
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认为学生成绩不好,家长没有发言权,甚至或者觉得来学校很丢脸,更不用说主动和老师沟通了。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不管是在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方面,占用老师时间更多的,还是中下等学生。
因此,这类家长如果加强家校合作的意识,更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加速器。学生在学校呈现出来的特征,跟家庭表现可能不太一致,这就需要家校合作进一步深入。只有这样,教师和家长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学生,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
对于具体的家长而言,从主动与教师沟通,到表达相关建议或意见,甚至借助公共平台,促成更多的家长的觉醒与参与,都是重要的发展力量。现在,不少家长都参与了班级管理,他们或走进课堂,或参加志愿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学生都是一种促进。
第三个层面是学生。学生往往被简单地看作家校合作的受益者,而非发起者、组织者和评价者。事实上,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学生可以策划、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家校合作就可能因此而成为现实。
通过学生的参与,家长与教师可以被很好地组织进活动、系统当中,成为以学生为主体而发起的家校合作的参与者。而教师、家长所需要做的,是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支持、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活动的策划,主动参与其中,成就学生,也就成就了家校合作!
只要大胆地去信任学生,他们就可能会还我们一份创造的惊喜。
我们传统的家长会,或者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大多是通过教师这个主体去策划并实施的,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我们可以尝试着通过学生或家长的主体,去开展更多、更丰富的活动。
放手,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