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里的清风正气

端午佳节,粽叶飘香。这枚包裹着千年文化密码的美食,不仅是味蕾的盛宴,其制作过程的精妙细节,更与当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核心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粽叶的精心包裹、馅料的纯粹实在,到绳线的精准捆扎,每一道工序都仿佛映照着廉洁自律、务实担当的深邃内涵,传递着清正的力量。

粽叶为衣,纪律规矩的刚性守护。正如那看似质朴的粽叶,以其柔韧却坚韧的质地,严密包裹着内里的糯米与馅料,确保粽子在蒸煮中不散形、不走样。八项规定精神,正是这样一张无形的“纪律之叶”。它看似是具体的行为规范,实则构筑了党员干部行为不可逾越的边界。无论是公务接待的严格标准、会议活动的精简务实,还是日常工作交往中的廉洁自律,这张“纪律之叶”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规范与守护作用。它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党员干部,唯有将纪律规矩内化为心头的敬畏、外化为行动的自觉,方能如粽叶护粽般,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在制度的轨道上规范运行,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一步不逾矩,寸步不离轨。这份守护,是政治生态得以清朗的基石。

馅料唯实,祛浮华求本真的为民初心。粽子的美味,源于馅料的纯粹与实在,精选优质的糯米搭配一点辅料,无需过度包装与花哨添加,便能成就经典滋味。这与八项规定精神所倡导的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学习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虚浮之气”,挤掉工作中的“水分”和“泡沫”。党员干部当如这朴实的馅料,将心思和精力聚焦于群众的“急难愁盼”,少些“形象工程”的浮夸,多些“雪中送炭”的实在;少些文山会海的空转,多些田间地头的足迹;少些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些解决问题的实效。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干货”,求的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为民服务”的宗旨,如同粽子的馅料般,回归最纯粹、最本真的状态,以实实在在的政绩赢得民心,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绳线有度,执纪监督的精准与韧劲。粽子的成型,离不开那一圈圈细细捆扎的绳线。捆扎的力道,讲究一个“度”字,过紧易使粽子变形,过松则难以定型,唯有恰到好处,方能成就饱满紧实的完美形态。八项规定的贯彻执行,同样需要这种精准的力度与平衡的韧劲。一方面,执纪必须从严,保持高压态势,对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形成强大震慑,确保“铁规”生威、“禁令”生效。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方式方法,防止矫枉过正,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负面影响。监督检查要像那捆扎的绳线,精准发力,聚焦突出问题,做到宽严相济、张弛有度。更重要的是,要将教育引导贯穿始终,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教育和监督提醒,春风化雨,引导党员干部从“不敢”向“不想”、“不愿”升华,真正将八项规定内化为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其成为日常习惯和行为准则。这份执纪的“度”,体现的是制度的刚性与治理的智慧。

品粽思廉,意味深长。当我们在端午佳节品尝这份传承千年的香甜时,不妨让思绪穿越美食的表象,去深刻体悟其中蕴含的为政之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