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组委邀请了名师团队,根据新课标对任务群的要求设计了一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由于之前看了王崧舟老师对任务群的解读,加上自己也对任务群的任务情境有所思考,对备课指导的期待太高,以至于在听备课指导时一直在找可以惯穿全文的任务情境,无奈自个功力太浅,尚不能领会到精髓,也一直没找到可以贯穿全文的任务情境,于是便不太喜欢听备课指导了。
大年初三和领导一起值班,聊到这个任务情境话题明白了,按照手里头的语文书也是可以完成课标的要求的。于是我又重新审视自己对备课指导的态度,明确了备课指导是名师团队的结果,他们的解读肯定是比我一个初出毛庐的新手好得多吧。我应该态度端正、降低期待、抱着学习的心态再学习才是。
二下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二首》(村居,咏柳),入编考试内容时以中年级为主,我对低年级古诗的教学还真是一知半解。结合这个单元备课指导的契机,端正态度之后来学习,还是发现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二下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备课指导是以组诗的形式展开进行设计,第一遍听觉得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任务情境,第二遍听觉得以诗解诗的形式还挺新颖啊,第三遍便开始反思适合我吗?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吗?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吗?当然了,学习应该从一类相似的知识中寻找共同点。于是我便找来学习资源分别是:陈姬老师执教《村居》,刘雅萍老师执教《咏柳》,对比他们教学设计哪里不一样,哪里是我需要学习的,现在说说我的几点体会:
一:古诗教学的一般流程
(一)破题(依题导入)
(二)读通(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读出韵味)
(三)读懂(抓关键意象 理解诗意)
(四)赏读 (联系生活 联系诗句 借助插图 展开想象说话)
(五)诵读(背诵 诗配乐读出情感 为诗配文)
二、教师思维怎么转变为教学者思维?如何做到思维灵活转换,做到教学无痕,润物细无声呢?在刘雅萍老师的课中,我多次发现教学过程是先说出教师思维而后紧随其后说出教学者思维。比如:柳树和碧玉、绿丝绦有什么联系呢。柳树的什么像什么呢?比环节,前者是教师思维,后者是教学者思维,如果这么改,会不会好些?这首古诗是咏柳的,作者为什么把不直接咏柳,还咏了碧玉、绿丝绦中呢?这首诗还是咏柳诗吗?如果是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三、佳句摘录
1.读通的基本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节奏、读好韵味。古诗教学不读通不读顺是不能开讲的,这应该作为一个基本的原则定下来。
2.温儒敏教授曾说过,小学生学古诗,要反复诵读,读到滚瓜烂熟,要注重引导孩子感受诗句的音韵之美。
3.古诗教学的三不和三要:三不指内容不求甚解;主题不宜深挖;拓展不宜过渡;三要指要夯实基础落实字词;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要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