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对亚德里亚海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幻想。
爱尔兰海最吸引人的是田园乡村般的清新惬意,最适合在午后伴着咖啡聆听凯尔特竖琴与风笛的音律,品读一本叶芝的诗集。我印象里亚德里亚海则是讲述着童话故事的《一千零一夜》,为无数个入睡的孩子创造了梦境中探索的世界,也勾引起我很久以来的好奇与遐想,仿佛其中埋藏着亚特兰蒂斯般的海底文明,还有浪漫奇妙的人鱼王国。
即使没有那些奇幻的异想,亚德里亚海也在潮起潮落间洗刷着罗马帝国兴衰的历史。马其顿王朝几乎占领了整个巴尔干半岛,可查士丁尼若在此时的拜占庭岸边隔海西望,或许依旧会唏嘘于东罗马繁华的落幕。那片意大利北方的土地自古典时期以来就有着无限的盛景,经过了漫长的世纪,如今依然是欧洲大陆上耀眼的明珠,而在亚德里亚海沿岸最别致的那座城门,属于威尼斯。
威尼斯最美的是清晨。
我从慕尼黑坐着夜车到达威尼斯的时候天还未亮,大街上看不见几个人,市中心的咖啡店都没开门。沿路走到大水道旁时,太阳刚刚从亚德里亚海上初升。清晨的圣马可广场没有多少喧嚣,只有成群的鸽子在觅食,和《黑色毛衣》MV里的场景一模一样。以前每次走进音像店都会在一排排CD里注意到厚厚一叠的《十一月的肖邦》,而如今竟真的站在了背景里的那个地方,可即使是在清静无人的早上,圣马可广场依然浩然大气,不像专辑封面上那样深沉压抑。
金色教堂是威尼斯城市的标志,也是曾经共和国荣耀的象征,站在寂静的圣马可广场上仰望这座基督大教堂,霎时间仿佛回头便是曾洗劫至君士坦丁堡的十字军在此集结。
可惜这种幻想在游客们的喧闹声中悄然破碎,白天的威尼斯变成了一座完完全全的旅游城市,市区挤满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只有偏远的小巷里才有几分安宁。
威尼斯的街道上没有汽车,城市的公共交通靠的全部是河运。“贡多拉”是最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角船,身形纤细,姿态轻盈,和威尼斯狭长的河道两旁的吊楼相得益彰,已然成为威尼斯独有的名片。
“贡多拉”每天都搭载着游客穿越过威尼斯大大小小的数百座桥梁,可其中最与其相称的却是名字最无奈的那座“叹息桥”。不像其他精致宽敞的桥梁,“叹息桥”不供人穿行,游客只能乘坐“贡多拉”从桥下穿越时短暂地仰望那写满悲伤故事的拱桥栏杆。可悲剧到了极致,就被演绎成了喜剧。桥的叹息被逐渐描述成了爱情的美好,如今来威尼斯旅游的情侣大多都会坐上“贡多拉”,在穿越“叹息桥”时拥抱亲吻,来象征爱情的天长地久。
欧洲曾诞生了很多历史的拐点,时代的交替改变着世界,将城市在沧桑之变中改头换面。而威尼斯,却优雅地端坐在时代的轨道之外。
科技和艺术是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两个车轮,但威尼斯却偏偏特立独行,它似乎对科技的改革并不在意,像《美丽人生》里的女主角多拉,年轻漂亮,众星捧月,却暗许一人,恰巧赢获芳心的圭多在说着“早安,公主!”的同时,又有着开一家书店的文艺的梦想,威尼斯同样单单对艺术情有独钟。
提到意大利的各城市,很难避开文艺复兴的影子。有太多描绘威尼斯的文艺作品,卡纳莱托最负盛名的画作当属《圣马可广场》,可其实他将一生都献给了故乡威尼斯。提香的壁画《圣母升天》就保存在圣保罗广场旁的圣母堂里,我在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里曾被米开朗基罗创造的艺术世界深深地震撼,那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杰作,后期佛罗伦萨开始衰落,许多艺术家来到北方的威尼斯,促使威尼斯的绘画艺术很快繁荣。作为亚德里亚海上的重要港口,发达的商业贸易使威尼斯的艺术作品吸取了很多东方国家的元素,并诞生了威尼斯画派,提香就是这一画派杰出的代表。
我刚到威尼斯的那天下午外面下着雨,于是等雨停的工夫就在青年旅社里和几个同住的人聊起了天。有一个意大利男生Maurizio很健谈,他说自己来自南方的一个小镇,就是地图上“靴子尖”的那个地方。他在德国工作,正趁着休假出来旅行,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威尼斯。我们很能聊得来,后来他邀请我晚上一同去club里的party。Maurizio出乎我预料得热情,甚至竟在买船票的时候抢在我前面和售票员说了一段意大利语,花钱帮我付了两天的通票。
我们去的地方离旅舍有十几公里的路程,乘船离开了威尼斯主岛,还要坐一段公交车,在车站Maurizio还买了啤酒请我喝。我们途中恰巧遇到了两个奥地利男生正要和我们同去一个地方,奥地利是德语国家,我跟那两个男生尝试讲了几句简单的德语,但还远远不够对话的水准。Maurizio的德语讲得和母语一样流利,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迁就着我讲英语。
欧洲年轻人的夜生活非常疯狂,借着酒精、音乐和令人晕眩的灯光,Maurizio越聊越有兴致。他是那种典型的风趣开朗的意大利人,相比两个奥地利男生,Maurizio更会对各种话题都侃侃而谈。即使是初识,他也毫不忌讳地谈论自己BI的取向,更敢直接了当地表示出好感。
后来回到威尼斯岛上的时候已是深夜。威尼斯的街道大多狭长弯曲,如果没有导航很容易迷路,晚上更是如此。我们借着地图穿行在夜巷里,摸索着从码头回到旅舍的路。深夜淋过雨的威尼斯街道别有意境,游客们都已入睡,偶尔能碰到打扮艳丽的年轻人微醺地叫喊。我不记得经过了多少个路口,但最终靠着显眼的飞狮和角楼找到了圣马可广场。凌晨四点的圣马可广场上此刻只有我们几个人,也许是酒精的麻痹感还没散去,我们开始坐在大教堂门前的台阶上高谈阔论,像在旅途中遇到的很多朋友一样,我们谈到了学习和工作,谈到了我们各自的家乡,后来又谈到了旅行。
意大利有许多享誉世界的名城,首都罗马也是其中之一。在古罗马竞技场里摆放着很多模型,来刻画这座奇迹般的建筑的最终图景。诗人们来到罗马,多是在断壁残垣前缅怀帝国的破碎,历史无意于罗马,曾经的繁华世界也无缘于现实。可如今威尼斯的街景,甚至是大水道上熙熙攘攘的景象都和两百年前卡纳莱托的画作中所描绘的并无差别,这就是威尼斯最真实最理想的样子,几个世纪,从未改变过。
曾听说威尼斯几十年后可能会沉入海平面之下,但或许威尼斯从来都不属于任何一片大陆,它的归宿本就应是亚德里亚海中的世界。有人将威尼斯比喻为上帝的眼泪,我不懂上帝是否也因世事而哭泣,但落在威尼斯的不会是悲伤的泪水,而更应是上帝的礼物,赐予了威尼斯鲜活灿烂的生命。
威尼斯像极了安徒生笔下海中不死的灵魂,执着地上了岸,看遍世界上的繁华落尽纸醉金迷,还始终是自己最初的样子。如果终有一天威尼斯像童话故事里的结局一样化成了海上的泡沫,我也不感到遗憾,那片沙滩上永远会有人记得她存在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