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头故事”即“明史”
《石头记》第一回原文: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
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前面茫茫大士对青埂顽石道:“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
青埂顽石即被从传国玺崩掉并弃用之玉角,茫茫大士又将其幻化为通灵宝玉,“携入红尘”,成为北京朱明之玉角。那么所谓“劫终之日”,即指朱明灭亡之时。朱明灭亡后,通灵宝玉又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复还本质”。那么青埂顽石“幻形入世”所经历之“故事”,当然就是“明史”。
2. “石头偈后故事”即“南明史”
以偈诗为界,石头上其实有两段故事,偈诗之前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偈诗之后则是“此石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偈”,佛经中的唱词。
所以“石头故事”分为“偈前故事”与“偈后故事”两部分。而“石头故事”即“明史”,那么其“偈后故事”则显然是指“南明史”。我们来看其偈诗: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女娲补天”之神话敷演了王莽篡汉之历史;青埂顽石即被从传国玺崩掉并弃用之玉角,因不再代表皇权,故其“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但其被茫茫大士幻化为通灵宝玉并“携入红尘”后,就成为北京朱明之玉角,与宝玉(缺角传国玺)一起构成北京朱明传国玺,代表北京朱明皇权;而此即所谓“补天”。
所以此处之“无材可去补苍天”,是指通灵宝玉又被从北京朱明缺角传国玺(贾宝玉)上崩掉了,标志着北京朱明之覆亡。北京朱明覆亡后,南明建立;那么通灵宝玉“枉入红尘若许年”所经历之“身前身后事”,实际上是指“南明史”。
《石头记》第二回原文:
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甲戌眉批:一部书中第一人却如此淡淡带出,故不见后来玉兄文字繁难。)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甲戌侧批:青埂顽石已得下落。)就取名叫作宝玉。
宝玉“衔玉而诞”,脂批道:“青埂顽石已得下落。”点出宝玉所“衔”之玉就是由青埂顽石幻化而来之通灵宝玉;其“五彩晶莹”之“五彩”,即来自“女娲补天”之“五色石”。
第三回黛玉道:“究竟那玉不知是怎么个来历?上面还有字迹?”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现成的眼儿,听得说,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
宝玉“落草时”通灵宝玉就被“从他口里掏出来”了,那么宝玉就已不再是“衔玉”之宝玉(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而是又变为南明之缺角传国玺。所以宝玉诞生之时,就是北京朱明覆亡之时,亦即南明建立之时(详见《石头真言》第二回)。
而偈诗后“此石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之所谓“堕落”“投胎”,即与宝玉“衔玉而诞”一致。那么“偈后故事”就是“南明史”。
所以“石头”请人“记去作奇传”之“身前身后事”,实为“偈后”之“南明史”。
其实在清朝并没有“南明”的称呼。北京朱明覆亡后,朱明宗室在南方先后建立弘光朝廷、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朝廷(四帝一监国),沿用“大明”国号。清朝入关后宣称“天下取自于贼(李自成大顺政权),而非明”,次年就组织人员纂修《明史》,以此宣告明朝已亡,否认这些南方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并在其君臣称呼上加“伪”字以区别“前明”。“南明”之称呼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是对这些南方政权的统称。为了解读和理解更方便,我们也采用“南明”之称呼。
《石头记》用“甄家”(甄宝玉)代表南京朱明,“贾家”(贾宝玉)代表北京朱明。因南明在南京弘光朝廷建立之初就只拥有南方半壁江山,所以《石头记》又用“江南甄家”(甄宝玉)代表南明;南明只能算半个南京朱明(详见《石头真言》第四十一回)。
通灵宝玉本为北京朱明之玉角,但在宝玉出生后就成了其挂在胸前的玉饰。此即指清朝不承认南明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将其视为明朝残余势力。“玉饰”之通灵宝玉即代指北京朱明之残余势力,即南明诸政权(详见《石头真言》第三回、第十五回)。所以通灵宝玉也曾“亲自经历”南明之兴亡。
3. “还泪故事”亦为“南明史”
我们再回到“三生石畔”之神话。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脂批道:“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
“神瑛”即缺角传国玺,亦即宝玉;“绛珠仙子”即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亦即黛玉。脂批之所谓“二玉”即指宝玉和林黛玉,点出宝玉和林黛玉乃《石头记》之男女主人公。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朱棣篡位迁都引出“还泪”,所谓“还泪”是指林黛玉要与宝玉重新构成南京朱明传国玺(“赤瑕宫神瑛”)。而这只有在通灵宝玉被从北京朱明缺角传国玺(贾宝玉)上崩掉后,也就是在北京朱明覆亡后才有可能。
北京朱明覆亡后,南明建立,宝玉则从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变为南明之缺角传国玺。而南明只能算半个南京朱明,所以林黛玉要让其“血泪(水印)”在宝玉(缺角传国玺)之“嘴”(缺角)上再次凝结成南京朱明之玉角,亦即恢复南京朱明。
那么所谓“还泪故事”,实际上是指“南明史”;而“陪他们去了结此案”之“风流冤家”,则代表南明历史人物。
《石头记》所记述的就是“还泪故事”,而所谓“还泪故事”和“石头”请人“记去作奇传”之“偈后故事”皆为“南明史”,所以《石头记》即“南明史”。
朱棣篡位迁都发生在南京,是皇权更迭意义上的“地陷东南”。所以《石头记》用杭州“三生石畔”之神话,道出南京朱明传国玺及其玉角,从而引出“还泪故事”(“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