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历史,无法考证。甚至我们今天发生的事,都没有真相。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走进自己的罗生门,各自选择历史的圣经。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割烹,是厨师宰割、烹调之事。
万章问:“有人说,伊尹用当厨子来接近商汤,求得任用,有这回事吗?”
《史记》记载说:“伊尹欲行道以致君而无由,乃为有莘氏之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万章问的,就是这件事。伊尹是有莘国人,久负贤名,商汤想得到他,派使者去有莘国邀请,却被有莘国君拒绝。商汤就想了个办法,向有莘国求结亲。大国求婚,有莘国当然很乐意,就把公主嫁到商,而伊尹作为公主的媵臣,也就是随嫁的臣仆,到了商国。
伊尹来了之后,汤却不知为什么,并不召见他。有一天,商汤喝到一碗滋味非常鲜美的汤,大为惊奇,就召见做汤的厨子,来者正是伊尹。商汤问伊尹这汤怎么做出来的,伊尹就从如何做汤,说到治天下的道理。商汤大为悦服,拜伊尹为相。
所以伊尹,也被烹调界尊为中国厨师始祖。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
不过,孟子说没这回事。他说,凡是做出大作为的人,在穷居时必大有涵养,不可能做出枉道事人的事。伊尹在有莘国耕种,却胸怀大志,欣慕爱乐尧舜之道。那尧舜之道是什么呢,达可以兼济天下,穷能独善其身,他怎么会去做投机钻营之事?
这时候,他虽然只是一个农夫,但其自尊自重,心志坚定,不可动摇,所谓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也。如果不合道义,纵使以天下的财富作为他的俸禄,纵使有四千匹马在那里给他,他也不会看一眼。在予取之间,也唯义是从,不合道义,一针一线,也不会给人,以免伤惠;一针一线,也不会拿别人的,以免伤廉。
商汤派人来,拿着聘礼来招聘他。他嚣嚣然,无欲自得的样子,说:“我为什么要接受汤的聘礼呢?我为什么不就住在田亩之中,以尧舜之道自得自乐呢?”
商汤不放弃,三次派人来。到了第三次,伊尹幡然改变态度,说:“我与其住在田野之中,以尧舜之道为个人的快乐,又何不如使现在的君主做尧舜一样的君主呢?又何不如使现在的百姓做尧舜时代的百姓呢?我何不使那样的王道乐土、美好时代,让我自己亲眼看到呢?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让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我呢,就是百姓中的先知先觉者,我就得拿这个尧舜之道来使现在的人有所觉悟。不是我去让他们觉悟,又让谁去呢?”
伊尹是圣之任者,以天下为己任,在他的心目中,如果天下的男女,还有一个没有得到尧舜之道恩泽的,他就觉得是我把他推到沟里去的。他就这样把天下的重担挑在自己肩上。
这里插一句,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吗?不对,匹夫是谁呀?正确的态度是——“国家兴亡,我有责任!”公司兴亡,也是我的责任。
我在公司有一件事,公司不许抽烟,但是有人躲在厕所抽烟,而且他在那马桶隔间里的时候,做不到慎独,抽烟不说,还把烟头扔在地上。我们去查谁抽烟,谁扔的,把他查出来处罚他吗?不!这不是我们的价值观。
地上有烟头,谁的责任?我的责任!这个“我”是谁?谁看到就是谁。所以第一个看到烟头的人,要把烟头捡起来,把地清扫干净。
一个国家,一个公司,都是靠先知带动后知,先觉带动后觉,先进带动后进。你若认为你是先知先觉先进,则一切都是你的责任,这就是圣之任者的精神。
孟子接着说:“认为伊尹以厨师做汤去接近商汤,这是荒谬的。我没有听说过,先使自己屈曲,之后还能去匡正别人的。也没有听说过,先使自己受到侮辱,然后能匡正天下的。圣人的行为,可能各有不同,有的疏远当时的君主,有的靠拢当时的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留恋朝廷,归根结底,都是洁身自好。我只听说过伊尹用尧舜之道去向汤干求,没听说过他割肉做菜的事。《伊训》里说:‘上天诛灭夏桀,原因在于他本人,我只是从亳都开始谋划罢了。’”
伊尹到底有没有通过美食来接近汤呢?
人都是以己度人,认为这样可行的人,就说有。认为自己绝不会这样做的人,就认为没有。孟子绝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的观念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绝不枉道事人。不过,从后来伊尹对待太甲的方式来看,他的胸怀之坦荡和内心之骄傲,都不像会挖空心思去谋求职位的人。
万章这一章的内容,问的都是尧舜禹汤伊尹的故事,这是中国历史的元叙事,也是中国精神的原型人物,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的圣经故事,其意义不在于事实,而在于象征。
孟子说商汤三次去聘请伊尹,就是《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故事的原型,也有人“考证”,说刘备根本没有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而是诸葛亮处心积虑钻营来求职。他能“考证”出这样的“真相”,因为他自己是这样的人,心里着了这样的相。同样,也有人“考证”,尧舜之间也不是禅让,尧也死得很悲惨,尧舜禹汤,全是阴谋。他能把这“考证”出来,因为他自己的价值观就是厚黑学。
远古的历史,无法考证。甚至我们今天发生的事,都没有真相。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走进自己的罗生门,各自选择历史的圣经。
我的孟子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中国华侨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