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个好朋友自己制作的视频,很用心,很棒。我们说起有关朗读的事情。
想起三年前,我参加了一个唐诗朗诵群,每天朗诵一首唐诗。每天都有一位老师进行领读,包括给生僻字注音,自己制作小样,放到群里。
群里大家都要完成作业,跟读后,发语音在群里。凡十天不交作业者,群主会劝其退出群。
在这个群里有许多高手,比如各广播电台的播音,还有就是对唐诗颇的研究的人。
我进群后,按照要求,除每天完成规定的作业外,也写些对某首诗的理解。还和芝兰老师学习华调吟诵。华调吟诵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朗诵,这是古人吟诗的方式。
华调吟诵分为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及平仄不同开头的诗作,它们的吟诵方式有所区别,在调式也有所区别。
印象比较深的是学习柳宗元的《江雪》,这是首相对简单的五言平起的华调吟诵作品。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华调吟诵的好处是,对于字、词可以加深理解,在声调上用高亢、低徊,长短音加以区别。它区别于我们现在的朗诵,它是有调式的,如同唱歌一样。
去年,在央视【经典永流传】节目里,看到一位老先生记录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华调吟诵曲谱,并制作了老先生在医院病床上华调吟诵《长恨歌》的演唱录音。很难得。因为,现代人几乎已将华调吟诵忘记了。
说到柳宗元的《江雪》,让我想一幅画面。
很多人以为《江雪》这首诗是在写雪景,其实柳宗元写的是“孤独”。
孤独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心理状态,很多人体验不了,尤其是传统社会的中国人。
孤单很可怜,叫“孤苦伶仃”。孤傲不可取,叫“孤芳自赏”。能够体验孤独的,大约只有诗人。
诗人都是单独的个体,他们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他们孤傲的个性和孤独的情感。
因此,如果把《江雪》这首诗理解为写雪景,就大大低估了这首诗的意境。
《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参加了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就失败了。柳宗元也因此被贬永州,流放十年,过着被管制、软禁的生活。贬谪生活让柳宗元与欧阳修、苏轼相比较,柳的情绪较为低落。
柳宗元在永州写的最有名的作品是“永州八记”。他在对自然环境赞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慨。
了解了这个背景,再来看柳宗元的《江雪》。他在《江雪》中,用“千山”和“万径”这两个词,对应下边“孤舟”和“独钓”两个词,突出了他的孤独感,目的是为了给下面的“孤舟”和“独钓”作陪衬。想当年,柳宗元在朝廷上也是红极一时的人物,现如今被贬谪到永州这个人烟荒凉的地方。诗中“鸟飞绝”和“人踪灭”用得更妙,把孤独写透了。
柳宗元在情感上是孤独的,在这首诗里表现了出来。
当年,我在师大“唐代散文赏析课”的结业作业是《试论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贬谪时期的山水游记散文》,当时老师只给我了84分,老师说我没有好好写,让我有空一定补上。那时还没有互联网,所有资料都要在图书馆的书籍中查找。
一晃许多年过去,直到前几年我才重新补上这篇论文。当然再补论文,与成绩无关,与职称无关,只是为了完成当时对老师的一份承诺和重新审视当年学过的课程及自己的认识。
重写的这份《试论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贬谪时期的山水游记散文》,由原来的4600字,扩充到了17000字,其中补述了大量历史资料和理论论述。我自己给自己打了个88分。我在心里说,唐老师,我的作业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