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文字是渗透进脑海,直击灵魂的,下面是关于文章中的一些原文摘录,
关于离别,
他说:“我像打开自己一样打开过他们吗?像爱自己一样爱过他们吗?或者像看待一个平等、独立而完整的人那样看待过我的父母吗?——没有”。
他说:“如果可以拥有和和美美的人生,谁又愿意留下一身刺和伤疤呢?”
他说:“奶奶和爸爸的命运让我从小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大的时代面前,个人的爱恨悲欢如沧海一粟,不过是汪洋里随波摇摆的小舟,这也深深影响着我的职业观念,我从不激烈地表达什么,历史和命运面前,我们都太渺小了。我竭尽全力,只求在风雨中护所爱的人一方平安。”
他说:“事,还是那些事,并没有什么变化。但说出来,人就轻松了。多说几次,事情也就随着那些碎碎念,慢慢淡去了。”
他带着父母去旅游,去告别遗憾,去看世界,他说:“就这样,2016年秋,洛阳龙门石窟,爸爸在蒋介石公馆中谈谈工作中的感慨和遗憾;2017年春,厦门鼓浪屿,妈妈在一树繁花下谈谈自己的爱恋与青春。 他们那些曾经的委屈或是怨恨,不甘或是留恋,都随着说出来的话,在时间的风中飘啊飘,飘得远远。记忆总是美好的,如果你愿意把遗憾弥合。”
他说:“当你的人生阅历越来越多到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只有爸爸妈妈的爱是最无私的。”
他说:“人之孝,首先是物质层面,我们中国人讲养儿能防老。其次,是精神层面,原父母老有所依,活得不孤独。”
他说:“其实一个人如果真想走到时候,不需要打招呼,他只要自己放弃,自然就走了。而我们作为亲人,不需要替他去做选择。任何人都无权决定亲人的生死。我们只需要去陪伴和爱。无论做怎样的准备,父母的离去都是巨大的悲伤。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往后余生你就是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了。”
他说:“我迷恋这人间烟火气。”
他说:“也许父母没有能力,不能给我想要的生活。但这不是我埋怨生活的理由,我也不能因此逃避自己的责任。”
关于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秋的父母去世后,他说:“曾经的快乐,已是山河破碎。”“只是记忆太遥远了,也太恍惚,秋只模糊地记得那个身影,那个矮矮的、小小的、木讷的、懦弱的、沉默的女人。”“意识的阀门 一旦被打开,迷局瞬间变得清晰。秋发现自己在情感中的许多自我甚至自私都藏着父亲的影子,在感情中遭受痛苦时的躲避和懦弱与母亲如出一辙。她竟然在无意识而深刻地重复着父母的错,那些原生家庭的模式、曾经伤害过自己的言行,都在她身上自然又意外地流淌成河。”“生命不是谁的延续,它就是独立的美丽。秋说,我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才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用他们的错误惩罚自己,即便这个'他人'是父母。”
他说:“有些离开只是物理意义上的一瞬间,而许多真正的告别,是在一个人走后的很多很多年。”
他说:“也许,与父母真正的告别,并不再他们离去的那一刻,而是在之后很长很长的日子里,你终于成为一个独立、平等而完整的人。”
关于老去,
他说:“这个男人,曾经是我心中的天地,头顶的日月 ,远望的山海。而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他只是我的父亲,一个正在老去的男人。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依然是我,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
他说:“基础的生存问题无忧后,我试着陪他们度过精神世界的荒芜。一年两次带着他们去旅行,祖国大好河山,村村落落,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也留下了生命的喜悦。我想带他们看看这个奇妙的世界,各色的脸庞,多元的人生。”
他说:“为人儿女,总觉得父母似乎应该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但慢慢才明白,如同我们小时候踉跄着脚步,并不懂得该如何面对成长一样,我们的父母,其实也并不知道该如何体面的老去。老去,是身体的衰老,也是灵魂的孤独。”
他说:“是啊,成熟是一件多么残忍的是,无论此后你贫穷还是富有,爱过还是恨过,那金子般闪闪发光的青葱岁月终是一去不复返了,我也曾是那天真无邪的少年,趴在课桌上酣眠,梦里全是对生命的期待、烂漫的烦恼、纯纯的爱恋。”
他说:“他们的人生这般贫瘠,他们的诗意如此滂沱。”
对于63岁却仍旧年轻的于乃明教授和其他年纪轻却一身黑灰色衣服的年轻人,他说:“生命力,你偏见以为花开日落已苍老,却见她藏香满地,星辰入海,灵魂不死,便是勃勃生机。”
他说:“在陪他们慢慢老去的路上,我也寻找着关于自己的爱、远方、希望。”
关于和解,
他说:“我们是各自不同的生命,我们各自有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只有真正了解、理解并接纳了他们真正的医生没两代人之间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和解,而我们,也才能从中寻找到真正而完整的我们。”
他说:“老庄哲学人为,人类的感情是可以通过理性和理解去化解的,认知了生死的规律和道理,也就不会过度哀伤。但凡人毕竟有深情。”
父亲说他很后悔我奶奶走时他没有多陪着她做做,他拍拍父亲肩膀说:“这没什么。奶奶走的突然,留一点遗憾也好,人便会多一份念想,多一分四年。”
他说:“我像一只欢快的云雀,冲向蓝天云朵;奶奶是一株落寞的老树,守着大地的昏黄。”
奶奶走后,他鼓起勇气对父亲说:“爸,谢谢你。这些年你辛苦了。”他说“我从未想到,我们父子之间,一句普通的感谢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我们反复回味着这片刻奇妙的生命体会,如夜行百尺举首明月,黄沙千里望眼绿洲。”
他说,奶奶常常教导,“无论如何首先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他说:“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体两面,在不同的状态中迅速找到自己、面对自己,将痛苦与黑暗的经历转化为力量与价值,是我们一生都需要面对的必修课。而一个人只有真正认知、接纳了自己的残缺,并寻找到人生的支点,生命才得以无限趋近于真实于与自由。”
他问婕是否恨过父母,婕很坦荡地回答:“曾经对他们是有一些怨恨的,我觉得他们没有在我小时候很好地保护我,造成了我性格上的很多问题。但其实工作了以后,慢慢地我开始理解爸妈,他们也是身不由己,他们也不想这样,但是那个时候的他们做不到。从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我跟父母有一段和解期。然后慢慢地可能某一时刻你突然看见妈妈头上有一根白发,某个瞬间,你看见父亲好像苍老了,然后你心里会觉得过去就过去吧。”
他说:“人生有很多的无可奈何,也许强求两个人在一起,给彼此、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会更大。但即便选择分开,父母也应该让孩子感受到你爱他。毕竟,爱是两代人和解的唯一基础。”
关于礼物,
他说:“生命给我们种下残缺的同时也给予了等价的馈赠。”
他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家乡各种土生土长的没事,我一样都没有错过。后来我去过世界许多地方,见过许多风景,吃过各色美食,但心底眷恋最深的,已然事故土地味道。”
他给父母写了一封很真诚的信,说了很多心里话,“我六岁时,妈妈一个人躲在墙角处大哭,那是你和我把在很多次争吵后对婚姻的绝望和孤独的无助,这一幕我并没有刻意去铭记,但那敏感的悲凉与恐惧,却在之后很长的日子里若隐若现地潜伏在我的意识中,并深深影响了我面对感情的态度。”
这段话不禁让我对接上自己幼师的记忆,原本在院子中玩耍的我,听到屋内父母开始争吵,原因似乎是父亲买了一大袋子的蔬菜,母亲觉得买的有点多,根本吃不完都会浪费掉,其他记不清,但我就走出了家门,一个人在房后的田埂上一遍一遍地折返无聊地打发着时间,期间碰到奶奶来,问我“爸爸妈妈呢?”我很淡定地回答到“在屋里吵架呢?”奶奶笑了一声,赶紧往家里走去,一边说我一句“你咋也不劝劝呢。”
我没有回答,因为脑海中已经闪过父母的回应了“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自己出去玩吧。”无奈我耸耸肩,在父母的争吵中,双方都是失败者,我见过母亲忍不住落泪,也见过父亲无可奈何生气离家出走,所以我总是选择躲开,但即便听不见,心中还是会留下一道道裂缝,现在的我知道不能怪当时父母,换做是我,也并不一定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所以,看到这一段话的时候,不禁联想到曾经自己的经历,难免也会有些伤怀。
作者的书信中还提到一个新的词,他说:“妈妈曾说婚姻的秘诀就在于一个忍字,人的过便是白头偕老,忍不过只能分道扬镳。这让我想起了曾在哪里读过的一句话'这世间大部分亲密关系维持到最后靠的都是一种深情的厌倦。'”
完。
希望此后我也能坦然面对离别与老去,有时觉得最好就是学会活在当下,把人生当作一场旅途,相信终究还会再重逢,在世的每一天都很充实地度过,回首往昔的时候对自己的每一天都可以很坦然的去回忆,那些遗憾,如果来得及就去弥补,如果来不及,那也应该放过,最后达成与自己的和解,将生命当作一份礼物,感恩父母给予生命,热烈享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