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最在乎的人,下意识的想到的是家人,是女儿。
有人说下意识的第一想法是最真实的,我很赞成。
曾经一家三口在闲聊时说,如果把家人在心目中排序,那时母亲排第一,女儿排第二,家中那位排第三。
当然,这是成家以后的排序,但不管何时,母亲都排在了第一位,她是我一生中最在乎的人,也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
忘不了小时候在风雪中她牵着我的手送我上学时她的小心呵护,眼里满是关爱;也忘不了第一次送我上班分别时她的依依不舍,眼里满是牵挂;更忘不了在产房里看到我痛苦表情时她的一声声叹息,眼里写满了心疼……
尽管女儿出生后,她将她的爱大多数转移到女儿身上了,母亲也依然是我最在乎的人。
这种感受在有了女儿后感觉更深。在乎着她的喜怒哀乐,在乎着她的一言一行。那时我将她排在我心目中的第一位,也用自己的言行证明着这一事实。
女儿知道我对母亲的感情,她也得到了外婆很多的宠爱,有时还玩笑说外婆是爱屋及乌,因此对此很是理解。她爸则装作酸溜溜的说,我才排第三呀。
是呢,能排第三就已经很不错了,并且还是并列第三,与我家中其他成员一一父亲、哥哥、姐姐。
这一点我说不了假话,也不想哄你,我实话实说。
那位也不辩解,只能呵呵一笑而过,心里很清楚,言语上都不能获得慰籍,还想在行动上占有优势吗?
况且他也看到了家人对我的关爱和帮助,即使成家了,无论是父母还是哥哥姐姐,也还把我当成家中的老末,事事帮衬着,并且又多了一份对女儿的关爱,有时还惠及到他本人,因此他也理解我对家人的感情。
母亲因病去世后,一度悲伤的不能调整好心态,影响到女儿的心情,其实她对外婆的感情不亚于我。
只是她默默的悲伤着,不想让我伤心。一次偶然提及,她晚上经常梦到外婆,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晚上睡不着觉,才知原来她的伤心程度也不少于我。
见此,不想影响到女儿,从此,只把那份对母亲的思念藏在心底,很少提及。
生我的人走了,就更在乎我生的人了。少了一份牵挂,关注点自然都落到了女儿身上。
我又关心她的喜怒哀乐。
也许正是不能体会到父母关爱的年龄,犹如当年的我,偶尔还反感着母亲的关心。
女儿对我的关心有时候是也排斥的,屏蔽着她真实的想法,不想适得其反,我也尽量慢慢的想减少一些对她的关心。
儿孙自有儿孙福,生气之时,我也在想还是少管点吧。
一天晚上视频时,看她情绪低落,忍不住问及原因,原来是学习中遇到了瓶颈,无法解决,很难受。
不知觉的跟着难受,劝慰说努力了就好,结果不重要。那一刻感觉还是太在乎她了吧,刻在骨子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相比较她飞得高不高,我更关心在乎她飞得累不累?
我想,我最在乎的人,应该是家人了,如果再来个排序,现在就是女儿了。
也许是格局小了,总在家人中徘徊,没办法,天性使然。
那是不知觉地对家人关爱的回馈,也是血脉情感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