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什么?这是每一位写作者在创作小说前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那么小说它究竟是什么呢?
现代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广泛而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这便是创作小说的一枚指南针,规定着文学样式的方向。我心中也暂住着一部未成形的小说,可惜至今仍是一个框架,生活勾勒出它的轮廓,情感让故事变得鲜活,然而如何将其创作成为我心目中的小说,这依然是我不断探索的。
都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那小说记录的就不能是单单的个体,要求主人公融入一个集体,与不同的圈子有所交集,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从而反映出一种纷纷扰扰的繁杂社会生活。反思自己写《还你一个武夷梦》,沉亦静的圈子相对单一,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她是已故妹妹的替身;校园生活中她是文学圈里初出茅庐的文学爱好者;人际交往中,她以真心换真心,收获了友谊和爱情。然而,从这三个角度来反映她的社会生活显然是不够的,此种短浅的知识面远远不足以满足写作受体的实用要求。
人物形象往往选取的是典型性人物,各个角色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小说要求作者倾力塑造反映文章主旨的人物形象,为了突出小说的思想性,因而需对现实中的人进行艺术加工。在《还你一个武夷梦》中,童年时期,爸爸因亦静而去世,从此母亲便厌恶亦静,独宠妹妹一人。后来,妹妹因血友病去世,亦静不幸车祸中失忆,母亲为纪念妹妹将她打造成另一个妹妹,这是身世之悲。记忆意外中恢复,明白母亲这些年的疼爱不过是把自己当作了妹妹的替身。当亦静与文墨热恋时,心中的郁结诱发了血友病的第一次发病,亦静只能无奈中离去,独自承受所有,这是爱而不得之悲。亦静与文墨误会解除,文墨却在找回亦静的路途中意外身亡,这是生离死别之悲。人物形象集至善和至悲于一身,衬托出命运的不可抗拒性,让读者倍感悲凉,引发珍惜眼前人的共鸣。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都是得道高人所独有的见解。虽然人的性格从小便有了一定的根基,但是芸芸众生,谁不是被环境影响,因环境改变?由此,在人物形象设定的同时,也就对它安排了特定的生活环境。对《还你一个武夷梦》塑造环境时倒也没那么严格,现在想来这样的一语成箴又能够说得通。作家爸爸的耳濡目染让亦静爱上了文学,随着文学底蕴愈渐深厚,亦静通过投稿《梦回武夷》与文学社理事长文墨结实。花艺师妈妈对于“草木有灵”的诠释,让亦静对大自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文学对于写作主体阅历的要求,以及她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便决定了她会选择旅游专业以及被有故事,有山水的武夷山深深吸引。主人翁身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学环境,便要求作者有专业的文学素养,对大自然的审美修养以及游历各地的生活积累。
设置故事情节要融入自身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故事如一张洒满墨点的白纸,空洞无物。在创作《还你一个武夷梦》之初,原定标题为《梦回武夷》。然而为什么要改标题呢?当然是由于故事情节发生了变化。原先,我写的结局是亦静听闻文墨的死讯而陷入昏迷,梦中是两人回到情定武夷山时的那种喜悦,可梦醒却回想起,文墨安慰噩梦惊醒的亦静时所说的那一句:“梦都是假的,怎么能成真呢?”这种属于亦静的悲凉,却不由地从我的眼眶里蔓延开来,直至泪目。没有这样的体验,我从未想过原来作者是会为自己笔下的人物而流泪的。《还你一个武夷梦》的结局则是美梦未醒,剧终。情感的生发或许是缘于诚心感动了上苍,然而所有的所有依旧事与愿违,不如就让亦静在梦里沉醉。即便是梦,至少亦静醒来之前,她就是心中欢喜的。写作时就是这样,易把主人公的情感在自己的心里流转一遍,从自身感受去感受主人公,做出一次次的回响,故事不再是硬生生的故事,情节也变得愈加鲜活。
最后,小说虽是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但依旧要符合一定的客观事实性,逻辑上要经得起时间检验。小说即是艺术作品,便更不该墨守陈规,要求在内容上不断地探索未知领域,在写法上精心进行艺术构思,借鉴和尝试小说新手法。最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个性才是写好小说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