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目中,小说是一种有情节,有强烈矛盾冲突的一种故事文体,是区别于散文的一类文体。大致说来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01.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一部好的小说,一部能特别引人入胜的小说,一定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小说的开头也就是故事的起因,开头的新颖独特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但如果开头的冗长繁复,不能很快代入故事,就很容易让人有放弃读下去的想法。所以,小说的开头至关重要。
小说的经过,其实就是作者提出问题,激化矛盾冲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不断埋下伏笔,我觉得就是一个个抛给读者的问题,让人欲罢不能,有种想继续探究下去的好奇心。短篇小说往往设计的矛盾冲突少一些,有一两个回合就很快说到结果。而长篇小说,矛盾冲突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层层推进,把人物之间所有的矛盾都推向了高潮,最后才回归结尾。
小说的结尾和开头一样也特别重要。有的小说会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大部分小说还是直接就给出了各个人物的最终命运。这种结尾主要是根据各自刻画的人物性格而最终走向他们必然的命运!
02.小说来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是从生活中提取出的观点来达到警醒世人
这句话,其实更像一句口号。
小说其实也是一种文学艺术,是作者对生活中一些见闻,经过加工美化,把人物丰满化,放置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中,带有一定的艺术色彩,最后成为一部小说。
据我所知,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看到了一则新闻,而产生了要写一部关于婚外情和反映当时整个社会状态的小说。新闻里说:一位遭遇婚外情的少妇,最后和情夫在一起了,但生活方面却很不和谐,最后在绝望之下,卧轨自杀!
托尔斯泰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完美地塑造了安娜的女神形象,最后堕入渥伦斯基的爱情中,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种种的矛盾激化,最终让一段婚外情走向毁灭!
从这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小说是来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的。托尔斯泰意在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虚伪,在此社会下的安娜,不过只是一个缩影而已,对爱情的绝望是最后一根压死骆驼的草。同时也告诫人们:坚守婚姻,珍爱婚姻,这才是人间大道,而那些被弃家庭和婚姻的人,最终会被道德和社会被弃,走向毁灭。
小说通过生活中的种种事迹,经过作者的细致刻画,展现出了当代社会风貌,以及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大背景下的小人物,以小人物的所思所为又来烘托当前的社会影响,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开。
03.小说能表达作者在生活方面的一些愿望,或是从某一方面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经历,来表现某个人物的特点
作家张爱玲的许多小说都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写出来的。她和胡兰成的爱情,在多部小说中都有所映射,像长篇小说《半生缘》二女侍一夫,说的就是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后,在逃亡中,劈腿和几个女人一起生活的一段。
《第一炉香》中的葛威龙,为了物质的富有和浪荡公子哥乔琪乔结婚,自己卑微的爱情和作者的爱情是一样的。《小团圆》中的九荔,其实就是张爱玲本身的小传。
张爱玲把这些亲身经历,加入了其它的艺术元素,再融入当时的社会环境,凸显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或者是悲剧的载体,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坚持,最终走向命定的结局。
作者把自己生活经历的某一段,写入了故事中,一部分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某种不得的愿望,另一方面通过刻画人物而强烈勾勒出人性的复杂。
04.小说的创作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呈现故事的某一角,也可以撰写全局,以达到丰满故事的效果,不至于让读者感到突兀
选取事件的某一点,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突出人物形象和特征,通过这个人的各种想法,也就了解了这个人的性格,成功地代入了必会做的一些事,以及事件的结果对人物产生的影响。
像海明威的《杀人者》,就是呈现故事的一个角落。结尾处没有再交代两个杀人者的最终命运,也没有说出拳击手是否被杀,只是交代饭馆的一个人物打算离开。看起来好像有点没有中心和主题,但细细品味,却发现人物之间是有着某种联系,其实已经暗示出必然的结局。
撰写故事的全局,这类小说就很是司空见惯了,大部分作者都是这样写的,因为这样易被读者接受,而像小说《杀人者》,对读者的品味要求就有些高,很多人读完都有些不知所云,觉得不像小说,更多的读者倾向于有着完整全局的小说。
在小说的艺术世界里,可谓是遍地开花,人人皆有特色。我曾经想过自己想要写的小说是这样的: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揭示其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所做的事,去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愿望,这样有一种理想化的感觉,但其实又是很必然的结果。
理想化的小说,可能很不好把握节奏感,需要作者强大的功底和十足的耐心去运筹策划情节,但我会在不断地尝试中改变自己,及时调整,相信终有一天这样的小说会横空出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