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之间的谣言

儿子正在读小学六年级,最近他们班级里发生了一件引人瞩目的“大事”。

那天,儿子偷偷对一名男生的作文本动起了“手脚”。他在本子中一篇作文里,将原本的男主角换成了作文本的主人——B男孩,而女主角则换成了另一位女生A女孩。要知道,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懵懂的情感,彼此之间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朦胧吸引力。

我记得自己小学时,班里只有极少数学生敢公开表达对某个异性同学的好感,即便鼓足勇气说出来,表达方式也是极为含蓄和内敛的。然而,通过与儿子平时的聊天我发现,如今的孩子受网络及各类直观传播工具的影响,在情感表达上变得更加大胆。手机里那些未经分级的阅读软件和视频软件,充斥着各种包含黄暴元素的内容,孩子们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接触到这些,表达也就变得毫无遮拦起来。

在性启蒙的阶段,孩子本应因对未知的好奇和敬畏,怀揣着一份羞耻感与恐惧感。可当不良信息如洪水猛兽般冲破这层天然的防线,小学生中不符合年龄阶段的越界行为便逐渐增多了。

就说儿子这次替换主人公的作文吧,A女孩和B男孩原本在同学间流传着一些暧昧的传言,这或许只是孩子们之间纯真无邪的调侃。但经儿子这么一“创作”,作文仿佛被注入了新的“魔力”,恋爱感扑面而来,虽算不上是这次事件的爆发点,却无疑是导火索。

真正的爆发点,源于C男孩的“加盟”。这个C男孩不知从短视频软件上学到了一套擦边小说的“话术”,便依葫芦画瓢,把原本一本正经的作文“改造”成了擦黄边的小说。这小说一经在同学间传开,就像一颗“病毒”迅速扩散,大家纷纷拿它打趣A女孩和B男孩,用那些挑逗性极强的言语去刺激这两个孩子。

结果,A女孩首先承受不住了。她哭着跑回家,向妈妈诉说了班级里发生的这一系列事儿,还表达了自己对上学的恐惧,害怕面对同学们那些不堪的流言蜚语。而B男孩呢,情绪倒还相对稳定。但他的父母得知后,却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在家长群里放出狠话,声称要替孩子“教训”那些传播不实信息的人。

班主任了解情况后,迅速行动,把我以及A、B、C三名孩子的家长组成了一个临时小群,共同商讨如何妥善处理此事。我和C男孩的家长第一时间向对方道了歉,并承诺会严加管束自家孩子的行为。A女孩平时性格内向,心理抗压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这件事情面前心理波动最大,对谣言充满了恐惧。儿子也后知后觉,他表示自己最初纯粹是出于一句无心的恶作剧,根本没想到会引起如此大的风波。

仔细想想,问题的根源其实就在于此。从最初的“创意发起者”,到后来的“添油加醋者”,再到那些在幕后推波助澜的传播者,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看似不经意的参与,会让谣言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最终变成一头足以压垮人的“怪物”。尤其对于那些脸皮薄、意志力不够坚定、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这头怪物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我平时经常和儿子交流,也会听他聊起班级里的那些八卦新闻。我发现,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点“故事”。儿子也不例外,但他之前对这些并不太在意,总觉得其他同学和自己一样能轻松应对这些玩笑。直到看到A女孩那伤心的样子,他才明白,谣言就像一把无形的刀,会对某些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我向班主任提议:一方面,要从我儿子、C男孩以及其他参与谣言的孩子这个层面入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尺度意识和风险意识;另一方面,也得着重培养受影响孩子的抗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在复杂的环境中分辨真假,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好在班主任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于是,周一上学的时候,班主任便组织了一场班会。在班会上,参与此次事件的孩子都做了深刻的检讨并真诚道歉。随后,班主任号召全体学生在文明言行的倡议书上签了字。虽说不能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但这至少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让那些心存不良想法的人有所收敛。

当然,这件事情也存在一些遗憾。尽管B男孩在此次风波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我和对方父母的沟通并不顺利。对方父母一直固执地坚持“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传统观念,一门心思只想对造谣参与者及其父母施加惩罚,以求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学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我们不能再简单地去定义一个孩子是好是坏,因为“好孩子”与“坏孩子”之间的界限,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分明。今天班里的“受害者”可能明天就变成了“造谣者”,而“造谣者”也随时可能成为别人的谈资,区别仅仅是受影响程度的不同罢了。

所以啊,孩子之间的心结,终究还是要靠孩子自己去解开。作为父母,在干预孩子之间的矛盾之前,务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还是那句话,要教孩子学会与同学正确相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不经意间的言语很可能就伤害了彼此的感情。因此,和孩子交流时要做到分人、分场合、分尺度,培养孩子的情商。如果你的孩子是受到伤害的那一方,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尽管我们无法堵住所有人的嘴,但我们可以通过让自己变得强大来保护自己。正所谓“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谣言最终还是会在智者面前止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