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小学六年级。
最近儿子的班级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儿子偷偷将一名男生的作文本进行修改,将里面的一篇文章换了主人公。
作文本身没有问题,只是他将作文的男主角换成作文本的主人,女主角换成了另外一名女生。
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产生相互吸引的朦胧情感。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班级里只有个别学生,有勇气公开表达对某某女孩或男孩的喜欢。即便是公开表达,具体方式也是含蓄而内敛的。
但通过平时和儿子闲聊,我发现,如今的孩子,在网络及其衍生的各类更直观的传播工具的影响下,对于性表达,也更大胆了。
手机上各类阅读软件及视频软件,都在不分级的情况下,向所有人输出各类含有黄暴元素的内容。
孩子们接受的直接,自然表达方式也变得直接。
在性启蒙的阶段,原本应该有一层因未知产生的羞耻感和恐惧感。
然而,当各类不良信息将这层防御暴力撕破,不符合小学生年纪的越界行为就会日益增多。
这里,我暂且将作文本的主人称作B男孩,那名女生称作A女孩。
A女孩和B男孩原本只是有一些暧昧的传言在同学之间流传,可经我儿子的角色替换,作文的内容瞬间就变了味道,恋爱感跃然纸上。
这并不是事件的爆发点,却是导火索。
真正的爆发点,源于另一位C男孩的加入。
C男孩在短视频软件上学会了一套擦边小说的语言,于是照猫画虎,将原本正经的作文,改成了擦黄边的小说。
小说一经问世,便开始在同学间疯狂传阅。
同学们拿这个作文打趣A女孩和B男孩,不断用具有挑逗性的语言刺激二人的情绪。
结果,A女孩率先绷不住,回到家哭着跟妈妈讲述班级里发生的事情,并且向妈妈表示惧怕上学,惧怕进入班级,惧怕同学们的流言蜚语。
在这个事件中,B男孩的情绪还算稳定,但他的父母得知后,受了极大刺激,在家长群里,放了狠话。表示要替孩子,掌嘴传播造谣者。
班主任得知后,迅速将我以及A、B、C孩子的家长组成一个小群,讨论如何处理此事件。
我和C男孩的家长第一时间进行了道歉,并表示会约束孩子的行为。
A身为女孩,平时比较内向,心里抗压能力较弱,因此心里起伏最大,对谣言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儿子坦言,这是他未曾预料的结果。他最初的行为,纯粹出于恶作剧心理。
问题的根源就是出自这里。
无论是主意的发起者,还是添油加醋的C男孩,再到幕后推波助澜的传播者,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参与,会让谣言肆意生长,最终变成足以让人窒息的怪物。
这头怪物可以轻而易举击溃一个人。特别是那些脸皮薄,意志力不坚,真假难辨的小学生身上。
其实,我经常跟孩子交流。也经常听他联系着班级里的八卦新闻。你会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尤其到了高年级,几乎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些这样那样的新闻。
我的儿子也不例外,但他对此几乎并不在意,这也无意间给他造成了错觉,其他同学跟他一样经得起玩笑。
所以,直到看到A女孩的反应,他才知道谣言是把无形的刀,专挑A女孩这样的人进行伤害。
所以我向班主任提议,从我儿子、C男孩以及其他谣言参与者的层面,必须建立尺度意识,风险意识;从受影响者的层面,也要加强抗压能力,懂得分辨真假,勇于表达。两者的引导缺一不可。
班主任也是同样的想法,所以周一上学,第一时间召开班会,让包括我儿子在内的参与者做了检讨和道歉,并且号召全体学生在文明言行的倡议书上签了字。
虽然不能保证此类事情不再发生,但最起码会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让蠢蠢欲动者有所顾忌和收敛。
但也我也有遗憾。
虽然B作为男孩,受此次风波的影响较小,但我与对方父母的沟通并不顺畅。
对方父母始终揪着“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一传统逻辑不放,只想对造谣参与者及其父母实施惩罚,以求得到心理平衡,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
那就是进入小学高年级,学生间已经形成了小型社会,不能给孩子简单下定义,好孩子和乖孩子之间的界限,其实没有那么分明。今天的受害者,也可能是明天的造谣者,而造谣者,也有可能随时变成别人口中的谈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孩子之间的心结,还需孩子之间解开。父母在干预之前,要充分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所以,还是那句话,教孩子学会正确的同学相处之道,说者无心,听者有心,伤害彼此感情,往往就在不经意间。所以,要分人,分场合,分尺度,要有情商。
如果你的孩子是受伤害的一方,要让孩子明白,你虽然无法堵住所有人的嘴,但却可以选择让自己强大。
诚如古人所言,“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谣言终将止于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