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一名著名的英国慈善家,92岁的奥利弗库克,从大桥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从16岁就开始的,近80年卖塑料花做慈善的一生。老人临终前,已一贫如洗,贫困交加。专家却说:"她死于自私,是她打破了施与受的平衡。"
奥利弗库克,她从16岁开始做善事,热心于帮助他人,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卖塑料花,卖来的所有钱,用来为他们的皇家退伍军人协会筹款,包括她的退休金。
她一生捐助了二十几个慈善机构。近80年来,她总共卖掉大约3万朵花,成为英国从事这项慈善活动时间最久的人。
就是这样一个心怀大爱的老人,本应该接受很多的感谢和祝福,但出人意料的是她每个月收到的超过200封的邮件和电话,不是感谢和祝福,而是要求他捐款、捐更多的请求。
她已经一无所有,那些受助的人还责怪她给的太少。可怜的老人已经一贫如洗,却不知道如何对那些向她索取更多的人说不。
她曾经说过我已经付出太多了,再也拿不出更多,但是我没有办法说不。最后他从桥下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像一颗无助的石子,投在舆论的水中,拷问着慈善与索取的边界,拷问着世人,为何善人却无善终?!
有人认为,她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提倡的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分,哪怕做好事,也要注意分寸。不要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去喂养太多的社会上的"巨婴",否则自己很可能就会沦为《农夫与蛇》故事中的农夫。
还有人认为,她打破了施与受的平衡,其实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从施与受的平衡角度来看,她又是一个加害者。
她看上去是在帮助别人,不断地被别人索取更多,从这点看,她是个受害者,但是最终她通过自杀让那些人感到内疚,这样她又成为了隐性的加害者。
大家怎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