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早”,第一印象就想起了鲁迅先生刻在课桌上的“早”字。且不说有引导破坏公物的嫌疑,就是所提倡的凡是要趁早的理念也是有待商榷的。
早的原本意义应该与太阳升起有关,“日出而作”应该是早的含义的。正好前些天加入了一个“二十一天早起计划”群,取名二十一天大约缘于“坚持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传说。进群不是为了坚持早起,因为它所要求的时间实在不能算早,我是好奇这一群“渴望早起”的人都在做些什么,于是我看到了精美的早餐、奔跑的身影等,挺好。单纯时间上的早起,先不说到底能多做什么,起码做到了与惰性的较量,生活起码不会太浑噩。不过真的顺便养成了习惯,也是一件极好的事情,毕竟习惯作为我们的“仆人”,不自觉间可以自动完成好多事情。
当然,早起只是一个狭义的早。即便这样,三更起五更眠也是没太多意义的。更糟糕的是,黄灯闪烁时抢行通过获得的早、登机上车时强挤硬扛得到的早。另外有一类众人鼓掌的早,细想却未必可取,如某大桥经员工努力,提前两个月竣工。不论早与晚,在项目管理看来都是偏差,不过很多人偏爱早而已,有需求自然就有供给。如果计划安排得当,资源调配合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偏差呢。
再到产业,吴军说一个产品是“第三眼美女”,才能广泛流行,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作为个体,如果不小心太早,可能真的会应了“枪打出头鸟”,如国内电子商务的先驱8848。
总之,单纯从时间或时机来说,早未必好,如同晚未必不好,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