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间隙出去遛弯,看到迎面的人打哈欠,自己也不由的打了起来,于是两人相视而笑,从此因哈欠结缘。于是就想哈欠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染力?
看到这张图的你是不是情不自禁打了一个哈欠,等等,我先打个哈欠......中毒太深啊!
为什么会打哈欠?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者发现,人在疲倦时,血液内的二氧化碳会增多,从而刺激我们大脑呼吸中枢,引起深呼吸活动,也就是“打哈欠”。(这里小编特意打个哈欠试了试,的确是先简短的深吸一口气然后又意味深长的吐出去)这样通过一次大量补充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恢复血氧浓度,维持大脑正常工作。脸部的夸张运动有助放松肌肉,缓解疲劳。
所以“打哈欠”并不是什么颓废困倦的表现,这只是一种我们缓解疲劳的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对我们人体自身也是一种保护性适应。
因此对于长期伏案工作保持一种姿势的我们来说,打哈欠堪比定闹铃,有此信号就起来活动活动筋骨,好让接下来的工作更高效。
为什么会传染?
心理暗示
有学者认为,所谓哈欠的传染性,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也就是心理学中的马纳姆效应,是一种从众心理。当你看到别人打哈欠时,视觉会刺激大脑皮层,刺激神经反射,发生的一种本能现象。
移情能力
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文·普拉捷克认为,所谓的打哈欠传染更容易发生在移情人群,即那些喜欢将自己假想成他人的那些人中发生。这些人是那种在别人踩到尖东西时也喊“哎哟”的人。
为此哥大学还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显示:自闭症患儿对别人的呵欠更加无动于衷。精神病患者很少会被别人打哈欠所传染,因为他们很难进行移情活动。
镜像神经元
在我们祖先生活的茹毛饮血的年代,社群生活依赖团结的力量,维系社群行动整齐划一的关键因素是交流。快速,有效,是重中之重。残酷的环境渐渐令活下来的古猿社群,发展出了让沟通更顺畅,能表达更多含义的语言。超越了原来简单音节代表的“我饿、我疼、我怕”及打哈欠表达的“我困”的效率。这要感谢我们逐渐发达起来的大脑,让一切表达皆有可能。在我们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埋伏着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它们在我们看到或者听到某种动作时被激活,促使我们像照镜子一样,模仿刚才那个动作。
虽然人们至今还未找到打哈欠为何具有如此感染力的确切原因,但却给紧张忙碌工作的我们带来些许提醒,没事儿打个哈欠提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