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由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精彩演义,这场战役变得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怎样的?曹操为什么会大败?孙刘联军为什么会胜?它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翻历史,了解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吧!
☞ 战役背景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大败了劲敌袁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彻底铲除了袁氏势力,基本上平定了北方。在回师时他写了那首著名的《观沧海》,充分表达了胜利的豪迈。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曹操“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积极训练水军为南征做准备。“秋七月(208年)公(曹操)南征刘表”矛头对准了荆州,拉开了南下统一的序幕。面对曹操的大军,荆州的刘表怎么办?他急出一场大病“秋八月(208年)表卒,其子琮代”,这个14岁靠夺权上台的刘琮又会怎么办?他更没办法,在一帮人的撺掇下决定投降。“秋九月(208年)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操轻松拿下了荆州“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这下撤去了东吴的屏障,打开了东吴的门户。刘琮的降曹让依附于刘表的刘备措手不及,与曹军打了几仗后终因寡不敌众而败却,只得“率其众南行”,一路上被曹军追的狼狈不堪。再说东吴孙权,当曹兵南下进军荆州之时,他难道不知荆州与再说东吴孙权,当曹兵南下进军荆州之时,他难道不知荆州与东吴是唇齿关系吗?他当然知道。但他也惧于曹操的兵力,只是“拥军柴桑,观望成败”,后来刘表暴病身亡,鲁肃的分析让他心中一震,急派鲁肃远赴荆州,一为吊丧刘表,二为慰问刘表部将,三为说服刘备联合抗曹。但情况往往变化的出人意料,鲁肃到南郡时就听闻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降曹,刘备也在当阳大败,他只得赶到长坂“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这时诸葛亮也劝刘备“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孙权)”。鲁肃的到访,和孔明的建议,让他决心联吴抗曹。于是“进驻夏口,遣诸葛亮诣权”。可以看出,鲁肃与孔明的不谋而合其实就奠定了孙刘联军抗曹的思想基础。
☞ 孙刘联军
曹操收降了刘琮,得了荆州,很是高兴,于是马上给江东孙权写了一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与吴”。这封信很明显,要从气势上压倒孙权,逼其投降。面对曹操的信,东吴简直乱成了一团糟,“权(孙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以张昭为首)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众人都主张降曹,参加这次朝议的鲁肃始终没说话,“权(孙权)起更衣(上厕所),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鲁子敬力排众议使孙权有了一点抗曹的决心,但仅凭一个文臣的建议还不足以让他放手一搏,他还需要一个人,一个让他坚信能够破曹的人,这个人就是大都督周瑜(时年三十四岁,可谓年轻有为,雄姿英发)。“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权召瑜还”。
那么,周瑜到来后又会怎么分析当时的时局呢?他权衡利弊,指出曹操有四大不足:(一)“北土未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后患”,说明曹操后方不稳。(二)“舍鞍马,仗舟楫,本非中国(中原)所长”,说明曹操以己之短斗人之长。(三)“今盛寒,马无蒿草”,说明曹操冬日兴兵。(四)“驱中国(中原)之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说明曹操长途奔袭,水土不服。这四点都说明曹孟德犯了兵家大忌(后来的结果也证明周瑜的战前分析是非常正确的)。孙权听完这番分析后很是高兴,好似吃了一味定心丸,下定决心“孤与曹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受孤也”,“遂任瑜以行事”。却说诸葛亮到东吴后,由鲁肃引见给了孙权,道:“若能以吴却说诸葛亮到东吴后,由鲁肃引见给了孙权,道:“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这一招很凑效,孙权听后勃然大怒“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后诸葛亮也分析了曹操的弱点(一)曹军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缟素”(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军势耳,非心服也。诸葛亮接着说“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孙权听后更是高兴,“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这样,在鲁肃、周瑜、诸葛亮三人的英明的战前分析下,孙刘联军开始了这场别开生面的大战。
☞战役进程
再说刘备,自从诸葛亮去了东吴,他进兵樊口,焦急等待,真是茶饭不思。这天接到孙权已派周瑜统兵抗曹消息,很是高兴。但后来见到周瑜后,得知水军仅有三万,连说“恨少”,周瑜自信地说“此自足用,豫州(刘备)但观瑜破之”。于是,孙刘进兵,与曹军相遇于赤壁,“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第一仗曹军大败,也充分暴露出曹兵的弱点。但这还不足以击溃曹军。这时老将黄盖提议“今寇众我寡,难于持久,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由此看来,建议火攻的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黄盖。但这里面用苦肉计与否,不得而知,史无记载,但提到“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周瑜采纳了他的提议,于是就“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突然就刮起了东南风(好像不是孔明借的),这场风刮的好,黄盖的诈降船如虎添翼,表象迷惑了曹军,他们“指言盖降”。而黄盖让船只“去北军二里余同时放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结果“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周瑜又从后面率水军突击,“北军大坏”,“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曹至南郡,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曹操怎么也没想到败的如此之惨,他只好“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这场战役以孙刘联军的大胜,曹军的大败而永久载入了史册。
☞战役的启示
(一)人员多寡不是胜利的关键
这场战役,从投入兵力来说,孙权投入兵力三万多人(后有所增加但总数不超过五万),刘备加刘琦兵力一共一万多,孙刘联军共计约五六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其实名不副实,中原军大约十五六万,新得刘琮降部约七八万,曹军共计约二十五六万人。可以看出曹军是孙刘联军的五倍稍强。但真正在赤壁鏖战大约几天时间,严格来说一天(火烧赤壁)即决胜负。曹军的大败再次证明,兵力人员的多寡并非胜利的关键。
(二)决策者要对时局的发展要有前瞻性
这场战役,只有三个人对时局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即鲁肃、周瑜、诸葛亮。鲁肃在战前就提出要连荆州同拒曹操,周瑜总结出曹操四大弱点,诸葛亮总结出曹操三大弱点(均见前文),这些利弊的分析可谓知己知彼。而孙权、刘备都是摇摆不定,说明对时局不太明朗。至于张昭之流更是被曹军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专欲降曹”,险些误了大事。所以,在做事之前要能剥除迷雾,分析利弊,看到事物发展的本相,进而才会找到合适的方法。
(三)骄傲轻敌者必败
曹操灭了袁绍后,基本统一了北方,心中不免有些飘飘然。南曹操灭了袁绍后,基本统一了北方,心中不免有些飘飘然。南下时刘琮束手投降,刘备不堪一击,望风而逃。这些更让曹操头脑发热,挥兵东指直取东吴。这一切让他不顾季节是否合适,不顾人心齐也不齐,不顾水土是否能服,不顾擅不擅于水战。结果把孙刘双方逼到绝路,他们同仇敌忾,反手一击,曹军大败。所以,在做事情之时,即使自己在诸多方面胜于对方,有着莫大的优势,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对方有可能故意示弱,即便不是,也可能被逼到绝路后狗急跳墙。 总之,骄兵必败!
(四)团结协作力量大
刘备被曹军打的落花流水,与刘琦合兵后才有了喘息的机会,但也无力独立抗曹。这时,诸葛亮提出来联吴抗曹。而东吴对曹军实情一无所知,即使抗曹也是孤掌难鸣,故而也需寻求一个同伴。这样,在鲁肃、周瑜、诸葛亮的策划下孙刘结成了联盟,最终打败了兵力五倍于己的曹操(后来证明,蜀吴相继被灭也是因为这种联盟的破裂)。所以,在做事情时最好能与人协作,找到得力的助手,弱弱联手可变强,强强联手可更强。
总之,赤壁之战历来为人津津乐道,本文通过分析这场战役的历史始末并总结四点启示,目的是为了达到以史为鉴。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2019年3月宏强匆草于郑州
参考文献:
《蜀书---诸葛亮传》
《蜀书---先主传》
《魏书---武帝本纪》
《吴书--吴主传--孙权传》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