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场上晒太阳的时候听见小孩撕心裂肺地哭。抬头看见一位爷爷拉着一岁多点的孩子,不知为什么事,爷爷边嘟囔边打了小孩屁股两下,并强拖着它往回走。小孩趔趄地走着,哭着。
我不忍心看那么幼小柔弱的小宝宝被粗鲁对待。我并不会比那位爷爷更爱这个小孩子,只是我开始去理解,孩子的世界。
孩子们是那么小对这世界那么陌生,他们能懂什么呢?实际上小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意志,心理,需求。只是大人站在主宰的高点支配孩子的一切。
这天中午我们都在婆婆家吃饭。饭后,奶奶温言细语劝说小妞,今天中午最好睡午觉,因为下午放学还去补习班,把她和她好朋友刘刘的“自由时间”改在不上补习班的时候。
小妞用手机看视频,把奶奶的话当作耳边风。奶奶的话停下,没过一会,爸爸接上,“怎么又看视频?”“下午上补习班,你中午还是睡午觉吧,把那个玩的时间改一下。”
“没有时间改了,就今天下午没有主课。”小妞回答时已经变了脸色,不悦、忍耐、烦躁完全写在脸上。声音也变了,生硬,有些尖锐,带点哭腔。
对她这种表现,我太熟悉了,常常要求她做什么事情是她不愿意的,或者对她提出什么意见的时候,她就会有这样的表现。即使我和颜悦色,她也会立刻变脸。
为此我没少生气,此时看着小妞爸爸就如同看到我自己,他提高声量叫住背包要走的小妞,“干什么去,我还在和你说话!”
小妞抑制住自己的情绪说:“我该走了,今天中午不想睡午觉,我和刘刘约好了。”
“我说以后,以后你是不是该换个时间。”
小妞不置可否,含糊地嗯了一声,匆匆地走了,仿佛一分钟也不想多呆。
小妞这种立刻变脸的表现,常点燃我们的怒火。我们还一起讨论过,她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会心平气和地解释,争取。
我有些明白。小妞肯定地为自己的意愿争取过。只是奶奶善于软磨硬劝,爸爸利用威严,妈妈先轻言细语后大叫咆哮,还有爷爷最爱帮腔。尤其是更小的时候,我们三代人住在一起,四个大人或同时或轮番管教她一个,一个成人们认为她吃穿,坐,行,玩都不懂,需要大人指教安排的小孩子。她的争取都被忽视了,小孩子能有什么办法呢?
再如前几天的中午,小妞去上补习班,没带自己的杯子,奶奶让她带我的杯子,奶奶特别耐心地劝导了几次,爷爷爸爸,甚至我也加了一句:“我的杯子也很漂亮,你不想用吗?”
尽管小妞解释过,她去补习学校,可以跟前台老师要纸杯子。但是一众大人听不见似的,或者说完全不想了解孩子的心态。总是不停地说着自己想法。
小妞本来很坚决,临出门时,犹疑不定地说:“算了,我还是拿上吧。”小妞最后犹豫的样子,让我意识到,我们真是管得太多。不拿杯子,小妞不过想打破一次常规而已。刚好可以去体会一下和不熟悉的人交往的感受。小孩子不就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吗?
她有多少不愿意,失去多少依自己感受选择的机会,她有多少次放弃自己意志,屈从别人的意志。从婴儿到幼儿,从幼儿到小童,再到大童。
她从何反抗,她如何反抗,大人们懂得那么多,总是那么会说话,会有那么多道理,不然还可以发怒。她有什么呢,她什么方法也没有,只有情绪。积累这些不愿,不满,生气,愤怒。
现在她日积月累的经验是她说什么也说不过大人,她的思维模式就是遇到拂逆自己意愿的事情就会爆发自己的坏情绪。
我想象自己是个孩子,站在孩子角度感同身受时,我心疼小小的人儿,一面被宠爱,一面在精神上被紧紧束缚。
让小妞拿杯子不是关心她吗,不是在爱护她吗?很多时候作为家长我们察觉不到我们过多地照顾和关爱就是束缚。所以有很多家长在孩子青春期时,感觉孩子是莫名其妙地就叛逆,我怎么孩子了,他为什么会有叛逆心呢?我一度也这样想过,并觉得小妞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在《童年的秘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很多讲教育的书中都有说过给孩子自由的重要性,我现在终于有了更深一点的领悟,就在小妞上学去后,我写下一个原则。
如不威胁生命安全,不违法,违背道德的事,我不再违背她的意愿。早餐,她只想喝点粥就让她喝点粥,不再三地劝她吃鸡蛋;她想背着书包的时候还背个小包,那就背吧;想在今天中午不睡午觉,就不睡吧;周五的时候不想做作业,想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吧。
我现在就要给她的精神“松绑”,让她的心灵能自由成长,否则心灵的成长跟不上身体的成长,不就是“巨婴”吗?
试想从小不能自主,没有尝试承担自己选择结果的孩子,长大了,他怎么会是个果断有担当的成人,家长又怎能抱怨他缺乏自信胆小怯懦,优柔寡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