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电影,以儿童电影最为有名。
比如,《小鞋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天堂的颜色》等。
这部电影《白气球》,也是以孩子为主角,讲述了一个简单的丢钱又找回的故事。
(一)
电影时间线,非常清晰,全部情节围绕小女孩娜西亚买鱼的心愿展开。
故事,就发生在新年前的几个小时内。主角就是娜西亚。七岁。生活在城市。
电影开场,就是一个妇女在寻找什么?忽然,看到站在街角的娜西亚。
这个时候的娜西亚嘟着嘴,满脸的不高兴。
可,妈妈拉着她,她们一起回了家。
那是一座普通的房子。住在里边的人,都不富有。
一家人,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忙碌着。娜西亚的哥哥,或许比她大个两三岁。跑前跑后的还要干很多家务活。
回到家的娜西亚,依旧不开心。她只想要一条金鱼。可,她的妈妈不依。妈妈不依,不是不爱孩子,是手头确实拮据。
(二)
电影用极度细腻的镜头语言,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倔强的女孩。
这个七岁的女孩子,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她会怎么做呢?
她很豪迈地把自己的一只气球给了哥哥。哥哥明白了妹妹的意图。何况“拿人手软”。哥哥到底大几岁,他去和妈妈“磨”。从屋外“磨”到屋里。
或许,是哥哥的“磨”,使得妈妈心软了,妈妈同意了。钱包里剩下的最后500元,给了孩子。
小女孩娜西亚,拿着玻璃鱼缸,拿着钱,一路欢快的奔跑,去买小金鱼。那一刻,她多么快乐啊。
电影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围绕娜西亚买鱼展开。买鱼,需要钱。钱,拿在小女孩手里,可,不一定能安全到卖鱼老板的手里!
这样的细节,太真实了。
谁小的时候,没有丢过钱呢?
记得,小时候,我代替母亲去一家亲戚家吃席。吃过了,要记礼帐了。母亲给的钱,找不到了。
我差点急得哭了。其他的人,都说,仔细想想,放哪里了?是不是玩的时候,弄丢了?
后来,在姑姑的帮助下找到了。找到的原因是,钱包在一个花手绢里。没有人,会在乎一个丢在地上的花手绢。
这样失而复得的故事,似乎,都成了遥远的过去。因为,看这部电影,却被无意中唤醒了。
电影中的小女孩娜西亚,兴冲冲跑出去的时候,你以为她会直接到目的地吗?不,她被一些在市场耍蛇的人吸引了。
差点把钱给骗走了,幸好那个老者良心发现,又给了她。
经常看电影的朋友都知道,电影如果情节太简单,观众会有一种上当的感觉,觉得电影票白买了。
于是,不断“折磨”主角,就成了必然。即便,这里的主角是一个小女孩。
娜西亚,气喘吁吁跑到买鱼的地方。才发现,钱,没了。丢了。
于是,在一个善良的老婆婆的帮助下,找钱。
眼看到手的钱,又掉进一个门面房前的下水道。还有钢铁护栏。看到,拿不到。
就这样,简单的小事,都一波三折。把两个孩子“折腾”的够呛。
不过,在导演不断“折腾”两个小孩时,也同时生动的反应了所谓大人们的现实生活,反应了真实的伊朗社会状况。
这中间,有江湖骗子(耍蛇人),有裁缝,有店主,有士兵,有卖气球的阿富汗少年。
这个世界,是一个系统。
每个人,都在这个系统里,或幸福或痛苦或贫穷或富有的生活着。
其实,在孩子眼中,看到的世界,更加真实。
两个小演员娜西亚和他的哥哥,似乎就是本色出演。因为观众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小孩子世界。小孩子的小心愿,小把戏,小担忧,小心思,小快乐……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纯真、无邪,这样的天真、烂漫,才深深触动了所谓的大人们那麻木的心。
(三)
曾经看过伊朗经典儿童电影《小鞋子》,似乎,永远都无法忘记阿里那委屈、无助的眼神。
这部电影也是,看到小女孩娜西亚因为小小的一条金鱼,受了那么多的“磨难”,就颇感心酸。
如果,她出身于一个富足的家庭,或许,就不用那么小,就经受生活的不如意。
有一句话,说的好,用游戏来打败游戏。这部电影,是用孩子的办法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一个陌生的卖气球的阿富汗男孩,用口香糖粘出了下水道里的钱。
娜西亚和哥哥,高兴的跑开了。
留下阿富汗男孩和一只白色气球。
马上过年了,别人都回家了。那个还剩一只白气球的男孩,是不是只有把气球卖了才能回家?他又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呢?
不知道,电影到此结束。一个开放式结尾,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想象。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也是一个开放式结尾。那个女孩,最后跟谁?跟父亲还是母亲?只能自行脑补。
如果是好莱坞大片,看完了,总能找到它的道德前提。
而,这部情节简单,线索单一的儿童电影,让我们观众看到的只是纯洁的童心。
都说,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天使。
可,做父母的能不能给小天使提供好一点的物质生活,不是奢华的那种。
最起码,买点小礼物,不至于受那么多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