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谈第九计 隔岸观火
隔岸观火本意是指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1
隔岸观火这一计源于一个历史故事。
故事的名字叫:《苏代阻秦攻韩、赵》
故事发生在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韩国之间。
涉及人物有:1、秦王;2、秦国武安君白起;3、秦应候范睢(sui);4、赵王;5、赵国平原君赵胜,6、平原君门客苏代。
长平一战,秦国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一片恐慌。
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
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同意。
苏代带厚礼到咸阳找到范睢,对范睢说:“长平一战,白起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可我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地位不保啊。”
苏代说得范睢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
苏代说:“赵国已不堪一击,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就可以剥夺白起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一想也是,立即面奏秦王。说:“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竟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被召班师回朝,心中不快,但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
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范睢在秦王面前添油加醋说了好多白起的不是,秦王一怒之下将白起赐死。
这个故事里,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暂时免遭灭亡。
2
曹操铲除袁氏
袁绍是东汉后期一个官宦世家,掌管冀、青、幽、并四州,是东汉末年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曹操时任东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权倾天下。
袁、曹二人都有志于天下,因而彼此视为劲敌。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袁绍大伤元气,心中恼恨不已,不久去世。
袁绍死后,根据袁绍的遗愿三子袁尚被立为大将军,接管了冀、青、幽、并四州。
曹操见宿敌袁绍刚死而继位者袁尚又立足未稳,立刻抓住机会率兵攻打袁尚所在的冀州,袁绍的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相继领兵来到冀州支援。
曹操一时还无力攻下冀州,部下郭嘉向他进言说:“丞相,袁绍死前不按常理立长子为大将军,反而让三子袁尚接替其职位,长子与次子若心中不服势必觊觎其位,袁氏兄弟之间随时会产生猜疑与争端,袁尚的位子不稳啊。”
曹操听后点了点头,郭嘉接着说:“如果我们现在急着攻打冀州,袁氏兄弟一定会一起对抗我们,我们不如暂时不去攻打冀州,使他们放松戒备转而在内部互相争斗,等他们两败俱伤时我们再一举拿下冀州,岂不是不费吹灰之力?”曹操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大军调离了冀州。
听说曹操大军不战而退袁氏兄弟便放下心来,不久,袁谭和袁尚还真就为争权夺利而大打出手。这次交锋袁谭大败而归,不得不带领残余部下逃走,袁尚只留下几名将领守城,自己带部队追击袁谭。
曹操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马上召集部队乘虚而入攻打冀州,袁尚得信立即返回增援冀州,曹操见状转而奔向袁尚驻扎的营地,袁尚大败,到幽州去投奔袁熙。
赶跑袁尚后,曹操又带兵攻打冀州,轻松拿下了冀州城,然后曹操又杀死了逃走的袁谭,并相继打败了高干、袁尚和袁熙。
自此曹操取得冀、青、幽、并四州,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业。
3
隔岸观火之计,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处之。
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越来越暴露出来的时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操之过急常常会促使他们达成暂时的联合,而增强他们的还击力量。
故意让开一步,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动机,就会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隔岸观火不是观的风景、看的热闹,而是经过详细的调查,掌握事件的发展情况,了解对手的现状,确定出手的时机;
在时机不成熟时,观火是一种等待,更是一种准备,是伺机而动的伺服状态,要保持高度的作战准备状态,保存好实力,有一招致胜的把握。
而且要保证我方的内部意见统一,不要自己先“着火”了。只有做好充分准备,统一意见,才能行动。切不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贸然行动,否则,等到发现问题时,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