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看一部差点被错过的佳片《大空头》
影片获得2016年第88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充满戏剧性的讲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如何从蝴蝶振翅的微风,形成席卷全球的飓风。
演员阵容可谓豪华:蝙蝠侠男主、七宗罪男主、爱乐之城男主。
看这部片子需要具备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不然就会像我一样看的脑壳疼,时不时冒出的专有名词,计算公式,以及金融巨头的名字都让人忍不住想要停下来查一查资料。
如果有精通经济学的朋友陪伴观影就最好不过了。不过导演还是在最关键的部分安排了生动形象的场外解说,好评。
影片主要分为3条故事线。
故事线1:老爷扮演的金融奇才,弃医从经。由于事故幼年开始独眼,导致性格古怪的基金经理,最早从异常的次贷数据中预见了金融危机,并主动创造了信用违约互换的贷款违约保险市场。使用对冲基金的玩法,通过沽空当时外部看来坚若磐石的美国地产业。
在各大金融机构眼里几乎不可能发生的金融雪崩,奇低的概率自然意味着奇高的杠杆回报率。
由于过早的预见了金融风暴,老爷所主导的基金在危机未发生时,需要承担高昂的保费。用户们不理解,不愿卷入这个必输的赌局,企图撤回资金的呼声强烈,而一旦在危机发生前扯回资金,则意味着巨额的损失。
在所有人眼中,老爷都是一个性格古怪一意孤行的疯子。也正是关键时刻,老爷使用基金经理的权限,锁死了用户的资金,坚持了2年,熬过了低估最终为自己的投资,赢得了26.9亿美元的收益。
最后在老爷给用户们汇入收益的时候,还附上了一封诚挚的邮件。讲述了自己虽然身体残缺,个性古怪,不善与人交流。但唯独不会欺骗自己的用户。先抑后扬的叙事手法,老爷用最终的收益版和邮件,低低嘶吼着那种禹禹独行,众人皆醉我独醒时的落寂。
故事线2:富有正义感的基金经理,愤世嫉俗,企图纠正一切的不公正,拥有自己的基金团队。因为恰好和老爷的公司名称相似,在银行和老爷联系信用违约互换的贷款违约保险事宜时多次打错电话,意外获取这一交易。于是深入基层调查,从最底层的贷款用户,放贷人员,银行专员,信用评级机构,哪怕是国家监管机构。抽丝剥茧的发现国家金融体系已经环环相扣的分崩离析中,处于一触即溃的边缘。于是也大量跟进,沽空美国地产业。但是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即使明知自己会赢,赚的盆满钵满。同时这也意味着国家经济的崩塌,无数人将会无家可归,无数人将会老无所依。
在最终决定是否收获利益时,他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一边是官商勾结,利益至上,腐朽肮脏的既有经济体系,只有经此一败,才能重建秩序。一边是无数即将流离失所的人民,他们并没有错,他们只是无知并且得过且过的漠视危机发生而已。
但无知和漠视其实也成了腐朽的温床,变相导致了经济的崩溃。在最后关头,他还是选择了收获10亿美元利益,毕竟不破不立,大崩溃已成定局,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决策而有任何改变。
故事线3:退休基金经理皮特,因为遛狗的时候遭遇了隔壁车库里玩对冲基金的俩基友。俩基友就像很多普通的美国青年一样,在自家车库做着飞黄腾达的美梦,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玩起了对冲基金,又因为天赋和运气小赚了一笔。无意间看到了老爷提交给银行的招股书,在咨询了皮特后,发现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走向人生巅峰的机会。但仔细一查,发现自己持有的资金甚至连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更别说去玩这把稳赢的牌了。不得已只能再次求助皮特,皮特无私的在各种关键节点都倾力相助,俩基友最终有惊无险的收获了8500万美元。这个故事线咋一看和主线略有重复,而且在惊涛骇浪的危机中,充其量也就是稍微大一点的浪花。但与前边2个操作以亿为单位资本的基金经理不同,俩基友只是在没皮特帮忙都入不了局的散户,面对国家调控救市,官商勾结,评级机构被收买的时候几乎陪的血本无归的时候,也是皮特带他们坚持了下来。哪怕是最后的抛售,也是皮特险之又险的赶上了最后的机会。在俩基友眼中,这次危机只是一场游戏,而自己是这场游戏的胜者。面对胜利时,俩基友忍不住欢呼雀跃,而皮特严厉的斥责了他们,反问他们是否知道,在他们眼中只是数字的失业率,每1%的提升会饿死多少人。俩基友这才认识到,金融不是一场游戏,数字的背后都是鲜活的血肉。事后俩基友也问皮特,为什么要帮他们。皮特只是淡淡的答到,你们的梦想不是变成有钱人么,现在你们有钱了。
皮特不只是帮两个懵懂的年轻人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也给他们树立了一个正确的金融观念。这是埋下了一颗新秩序的种子吧。
影片类型我觉得可以归类为:纪录片、喜剧、惊悚、文艺片。
首先这是一部很另类的纪录片,它富有戏剧性,金融事件原本是无数事件环环相扣的连锁反应。可是编剧还是理出了3条矛盾清晰的故事线:先知先觉一意孤行的老爷和懵懂无知唯利是图的用户;企图补偏救弊的正义经理和外强中干的金融体系;投机取巧的小散户与暗箱操控的金融巨鳄;在相同时间线以及时间流速的情况下,从各种阶层,各种角度,都很好的演绎了这次金融事件。条例清晰,有抑有扬,不会像普通的纪录片那样冗长乏味。
说是戏剧片,也不为过,影片保证戏剧性的同时,也为了让一些专业名词更易懂方便剧情铺垫,多次使用了打破第四墙的方式,大话的普及的金融常识。
说是惊悚片,影片对各阶层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都演绎的淋漓尽致,虚伪的政客,肮脏的商人,无知的民众,制度形同虚设,只为了逐利而存在。哪怕是金融行业里的人,看到的数据也大多是粉饰后的,除了少数奇才,践行者,幸运儿,几乎所有人都被自己参与搅动的漩涡卷入其中,无法逃脱。而影片的最后打出字幕,2015年,新的次贷产品再次萌芽。这不正是惊悚片常用的手法么,开放的结局,恶魔随时有可能再被施放出来,只是时间关系。
说是文艺片,影片因为由于时间跨度很大,在快进时间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闪回的实事,初代iPhone发布呀,伊拉克战争啊,流行金曲发布之类的。这种不经意的彩蛋穿插式的信息厚重感很有趣。
影片引用的文学梗也很有意思:
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
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意译)---马克.吐温
he swept, for there is no place to conquer。
他哭泣了,因为再也没有能被他征服的地方了。---亚历山大
Everyone,deep in their hearts,is waiting for the end of the world to come.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角落,在期盼着末日到来。---村上春树 《1Q84》
还有各种隐藏的书籍梗、音乐梗、海报梗,视听信息量爆炸的饱足感。也许深究起来,彩蛋比头号玩家都多吧。考证党可以常看常新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