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随想
西北师大附中2018届12班 魏瑄
又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季,想两年前的此时此刻,我大概是在家中对这所几乎算是只有“一面之缘”的学校进行着种种憧憬与猜想吧。而现在,我却已然在这里生长了两年之久,眼看就要成为“学姐辈”的“老人”了。
其实回想起来,选择来到附中、能来到附中,都像是机缘巧合一般。而在附中的这两年里,我也有好几次曾产生过后悔来到这里的想法,但非常神奇的是,每次冒出这样的想法之后的下一瞬间,我的内心都会不由自主地涌现出无数个声音来告诉我来到这里是值得的。没错,到现在,我越来越感觉到附中是一所神奇的学校、一所有魔力的学校,我也越来越庆幸我选择了附中,而附中也选择了我。
仔细想想,附中教会我的第一件最为重要的事儿,是学会欣赏。附中之所以神奇,或许是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亮点和优秀之处,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惊艳到你。或许他的学习成绩不如你,但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的深度会让你敬佩不已;或许他对文学的理解力远不及你,但你发现他的理科思维的灵活程度使你望尘莫及;或许他的理科思维比不过你,但你会为他的组织领导力拍手叫好;或许他的领导力平平,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会给你新的启发……这些他们,并不仅仅是指那些公认的“大牛”们,而是包括了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在附中行走的这两年里,起初总是别人的光芒散发出来,然后再照亮到我;而现在,我却渐渐学会将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然后再主动扩散到他人身上,主动去寻找美好、接纳美好、欣赏美好。
附中教会我的第二件重要的事,则是学会孤独。我是以“兰外生”的身份来到这里的,在最开始的那段日子里,孤独渐渐成为生活的常态。面对着这么多优秀的同学,又加上我来自小地方的自卑与怯懦,以及我自身本就不善表达、不善与人交往、高冷孤僻的性格特点,这一切的一切,促使我选择了孤独,选择了将自己那幼稚而敏感的心掩藏起来。于是常常是我一个人走向餐厅、一个人安静地吃饭、一个人打开水、一个人去晚自习、一个人坐在图书馆……一个人去面对生活抛给我的一切。但这并不是说附中人情冷淡,正相反,无论是最初军训时的那几位纯真善良、洒脱大方的大美女,还是分班后新宿舍里性格各异、笑料百出的几位姑娘们,抑或是班上的其他同学,都给予了我无数的温暖感动和真切的关爱。正是这些美好的情愫鼓励支持着我勇敢面对成长所必经的孤独。正如陈欧体中很流行的一句:“成长,是一场注定孤独的旅行。”附中带给我的是最初的不适与孤独,更是不适与孤独之后的勇敢和坦然。
从另一方面讲,学会孤独,不得不提的便是附中的“师风”。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我进校前曾对附中宽松自由的风格略有耳闻,但我却不曾想到,附中所下发的所有的练习册中的答案竟然都是原封不动地交由我们自己保管!虽然现在这件事儿在附中给我的那么多惊喜中似乎并不值一提,但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仍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震惊与喜悦。那是被信任、被尊重的欣喜,也是能更自主更独立地去学习去思考的激动畅快。
韩寒在《后会无期》中写到:“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我看来,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其实是在于仅仅是“听过”那些大道理。在附中其实很少会听到哪位老师要求你做些什么。在有的人眼里这似乎是老师们“不负责任”的表现,但事实上,附中的老师们一直在做的,是尽力让每一个学生“听懂”那些大道理,是期望我们能真正领悟那些大道理,更是培养我们从附中走出去之后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人生,都能拥有“过好这一生”的能力。
在我所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附中的老师身上,我看到的是他们的情怀。这个“情怀”二字,我想可以作“学科情致、人文关怀”解。或许有的老师是以自身对所授学科的深刻理解和深切热爱来感染你;或许还有的老师是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地来点拨你;还有一些老师选择以身作则,再用凝重精炼的谆谆教诲来引导你——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在他们的身上,我都看到了教育的情怀。正因为每一个人的人生之路终将是自己一个人孤独地行走而他人无法代替,所以附中选择教会我们独立,让我们能拥有过好这一生的能力。
在附中行走的这些日子里,我感激我所遇到的一切温暖与爱意、孤独与无助,甚至还有挫折与绝望、纠结与迷惘,感激它们都在时间的裹挟下转化为了滋润我成长的强大力量;也感激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个人,感谢你们,无论是好是坏,都让我变得更为广阔;更感激这一所神奇的学校能给我这样一段人生历程,感激它将深深地被烙印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我人生中永恒的精神力量。
(本文选自《我们的附中——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校116周年暨西迁办学80周年校庆征文优秀作品选》,指导教师:辛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