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很少有人能完全置身金融市场之外,投资已经成为个人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除了增加场外赚钱的能力,投资也是一辈子需要学习的事情,《穷爸爸富爸爸》里也说,学会让钱生钱是比让人在单位时间内赚更多钱更智慧的事情。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的压力巨大,各项花销已经没有什么闲钱来投资。即使这样,更要了解一些人的非理性行为,才不要陷入死循环的困境。要知道,哪怕每个月结余几百元都是可以好好打理的,财库都是在时间长度上慢慢的积沙成塔。
前段时间听到金融行业梁教授的培训课,自称是被理财耽误的相声演员,典型案例嘻笑皆非,国情政治紧系民众,把思虑打开,感慨万千。也特别指出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所研究的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是影响人们的决策心理的。
行为金融学实际上也是关于认知和决策的课程,小到买东西,大到择业择偶,都应该知道如何做出正确决策。
所有人的决策都是可以用数字计算出来的,理性的人就像机器人,精确无错。行为金融学的行为就是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是理论基础。金融学想要学好它,先从学好数学做起,再到应用经济学,最后才是金融学。
看待任何领域事物,“应该是”的视角让你把握长远基准;“实际是”的视角帮助你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就像所有人都知道早睡早起多锻炼对身体好,可是真正做到持续行为的少之又少,都知道抽烟喝酒熬夜不好,不得已而为之的人都太多。
所以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真实市场“实际是”什么样子。
行为金融学最擅长的是投资实战,制定交易策略,我们现在见到的“量化交易策略”大多都是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的“临床经济学家”就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经济学家。
一般来说,高估理性,低估贪婪,是行为金融学的观点。
人的理性是这样被理解的,做任何决策其实分两步,第一步了解你需要决策的每一个对象,这是认知;第二步,对它们进行比较,叫选择和决策。如果每个人都是理性人,市场决策一定会让所有的资源都得到最优配置。
而其实,你根本没有办法正确认识你的决策对象。决策并不取决于效用的绝对值,而是要看跟谁比。如果给你发两万年终奖还不错,当听到别人都是三万的时候,就不会那么高兴了。
因此人是非理性的,一群人在一起,还会产生系统性偏差。一个人买了这家的东西,其他人很有可能跟着一起购买。这样的购买行为就并不是理论上的随机行为了。
投资中的套利,也存在误解。所谓套利,就是一买一卖。把便宜的卖出换些贵的来升值,或者就是纯粹的购买行为。真实市场的套利是不可能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的。都是有限的套利,购买东西也有遇到用不上浪费的时候。
只有理解了什么是行为金融学,才会了解在认识事物时最容易犯的错误。财富有两个敌人,风险和恐惧。只有知识才能对抗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