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三年三月,朱玫之乱锵锵结束,僖宗由兴元府起驾前往长安,途径凤翔,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以长安破败的名义强留。
时年六月,杨复恭的义子天威都头杨守立率军和李昌符的仪仗队相遇,双方谁也不肯屈尊为对方回避,怎么办呢?都是老爷们要不咱俩打一架吧?
于是乎双方上演了一出唐朝版热血街头,超大规模械斗。
一时间凤翔城内人心惶惶,僖宗听了这事儿大吃一惊啊!马上下诏调节,但是双方都是硬骨头,谁也不肯奉旨听令,当晚,宿卫行宫的禁军严阵以待,一整个晚上都灯火通明。
次日,李昌符表示僖宗你偏袒杨守立,咱老李不服气,于是悍然率兵一把火烧了僖宗的行宫。随后又带人去攻打禁军军营,杨守立率军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谁成想老李居然败给了禁军,一场大败,只能带本镇兵卒及家眷逃往陇州。
僖宗随后派出了护驾都将,武定军节度使李茂贞为陇州招讨使奉命讨伐李昌符,八月陇州刺史薛知筹捕杀李昌符,老李家经受了灭族之灾,随后僖宗便任命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
这一系列的变故,那个闹腾啊,僖宗担惊受怕导致身体渐有不适,只能在凤翔待着,几个月后僖宗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加严重。
天不假年,僖宗自知命不久矣,而且满朝文武谁也不想待在凤翔,光启四年二月众人随僖宗返回长安。
再回故地的僖宗,自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不可避免的生出了许多的感慨,遥想当年,长安是多么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大唐风骨万国来朝。而今在自己的手上繁华落尽,抬目相对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杂草…
万般思量锁眉头,千般滋味上心头。
万千滋味集于一体,让僖宗突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该去太庙祭拜列祖列宗了!”
这是僖宗回京之后的第一道旨意,相关官员马上着手准备,次日,僖宗拖着日趋严重的病体,在王公重臣的侍从下勉强来到太庙。
大唐的太庙,由太祖李渊始建于武德元年,三百年间,大唐历代帝王不断袝入太庙,规模宏大,但此时这坐铭刻了大唐荣耀的神庙在饱经战火之后,也如同残破的长安一样,满目凋零,破烂不堪。
僖宗久久凝望太庙,无语哽咽,遥想起先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万丈,天朝上国的万国来朝,更加觉得无颜面对,祭拜之后,僖宗伏地痛哭,久久不能平息,观者泪目。
祖庙祭拜之后,僖宗病情一日更胜一日,终日卧床,三月二日,僖宗垂危,群臣恐慌,立嗣成为了当务之急。
僖宗仅有两个儿子,大皇子健王李震,二皇子益王李升,俩人都不到十岁,群臣纷纷表态皇六弟吉王李保年长,又素有贤名,着实是众望所归,但是当时朝中大权掌握在左神策军中尉,观军容使杨复恭手里,杨复恭和皇七弟寿王李晔交好,所以力挺寿王李晔极为,并不顾群臣非议,直接派遣宦官刘季述率兵前往寿王府,恭迎寿王入少阳院,召集宰相及群臣参拜,正式册立寿王为皇太弟,即日监国。
三月六日,僖宗驾崩于灵符殿,年二十七岁。
纵观僖宗一生,可谓之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十二岁登基,少不经事一心享乐,朝中大权全权于给田令孜之手。虽然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也因此僖宗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少年时光。然而,在僖宗懂事儿之后,剩下的是内有宦官专权,外有潘镇割据的场面,而僖宗形单影只身边甚至连一个可以信任的人都没有,于内于外无力回天。再到后来,黄巢入关,万般无奈之下,置宫室社稷于不顾,仓皇出逃,从此颠沛流离几番周折,最后死在了自己的皇宫,恐怕死后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于黄泉了。
三月八日,皇太弟李晔即位于僖宗灵柩之前,是为昭宗,年二十二岁,因杨复恭的册立之功,昭宗赐予丹书铁劵,金吾上将军。
昭宗相比于父亲和哥哥,确实贤明多了,而且立志于振兴祖宗基业,江山社稷。并打算从自身做起,昭宗曾对杨复恭说:“朕不觉得贤德,今日既然得到你的帮助登上皇位,那就应该去奢从简,以示天下。朕曾看过先朝故事,尚衣局每日上御服一袭,太常每日奏新曲一首,从今伊始,这些奢侈糜费都可以取消了。”
又问先朝游幸制度,杨复恭回道:“臣闻自懿宗以来,每次游幸,都要准备钱十万,金帛五车,十部乐工五百人,犊车朱网画香车五百乘,诸卫士三千。”昭宗便下诏书,以后凡此类游幸,费用一律减半。
从此可以看出,昭宗确实有一个贤明君主应该有的必要条件,尤其是昭宗生的身材魁伟,举止端庄,英气逼人,帅过彭于晏!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龙章凤姿帝王之相。
因此昭宗即位之初,朝廷内外欢欣鼓舞,就是这个时候昭宗还真有个好机会或许可以有所作为。
晚唐时期,皇权旁落的两大原因,一是因为潘镇割据尾大不掉,另一个就是由来已久的宦官专权,而在昭宗即位后,潘镇的势力是越来越大,短时期基本没啥可能动摇,但是宦官专权的局面已经有所减弱,如果昭宗能够抓住机会,很有可能重新掌握中央大权。
而宦官之所以专权就是因为手里掌握了中央禁军的兵权,这一权柄从肃宗时期就被宦官集团牢牢掌控,后来神策军成为大唐禁军的绝对主力后,有宦官担任的左右神策军中尉就成了大唐中央朝廷的实际话事人,甚至一度凌驾于皇权之上,故有:“弑主立君,出于中尉,生杀予夺,决于北司。”的言论。
然而在这个时候,大宦官杨复恭虽然在名义上还担任这左神策军中尉,观军容使这个大唐禁军的最高官职,但是实际上这支军队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杨复恭现在就是个光杆司令,已经没有军容可以观察了,这也是从宦官集团夺回兵权的一个绝佳机会。
这事儿还得谢谢人家黄巢和田令孜,在黄巢攻入长安前夕,田令孜带着僖宗匆匆出逃,身边只有五百神策军,当时戍守关中的数万神策军因为根本找不到统属,乱成一团,所以被凤翔节度使郑畋趁机召入麾下,这最开始的神策军就不复存在了。
在到了西川之后,田令孜又着手重组神策军,招募新军五十四都,共计五万四千人,神策军满血复活,到了光启二年,田令孜和王重荣争夺盐池,这五万多人被王重荣和李克用联军打得一败涂地,只能带着僖宗再次逃跑,这支军队再次灰飞烟灭。田令孜想重建禁军的计划这时候也就彻底失败了。
这之后,僖宗命令杨复恭代替了田令孜的所有职务,成为了禁军的领军人物,然而杨复恭拿到手的兵力有限,威望更加有限,他又不像田令孜那么能耐,所以昭宗就趁机在重组禁军时分了他手里的兵权。
有必要说一下昭宗和杨复恭的关系,在当时按照唐朝官吏,诸王不得参政,但昭宗在僖宗逃亡成都之时,因为百官未集,缺人少粮的,所以当时作为寿王的昭宗才有机会参与朝政:“握兵中要”,虽然说他也就是占个坑吧,大小事儿基本都没有他说话的份儿,但是就是这个时候他和杨复恭有了接触,而且关系处的还挺好,也正是因为这时候的情分,杨复恭才力排众议,一手将昭宗扶持上位。
这也不难理解,这俩人都恨田令孜,杨复恭作为杨复光的弟弟,在田令孜得势之后备受排挤,所以心怀怨恨,而昭宗在跟着僖宗逃亡的路上,因为走得太急,连个马都没有,你想想十几岁的小孩儿,累的口吐白沫,鞋还跑丢了,刚想躺下喘口气儿,就被田令孜赶过来抽了一鞭子,催着要继续赶路,是个人都得记仇啊!
但是当时昭宗根本惹不起田令孜,只能忍气吞声闷头赶路,但是这口怨气却一直深藏心中,这也让他和杨复恭有了交好的理由,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
然而昭宗在被扶持上位之后,一点儿都没记着杨复恭的好,反而对杨复恭的专权行为十分的憎恶,昭宗自幼读书,深知宦官专权祸国殃民的道理,再加上从小到大亲眼目睹这些宦官们的霸道行为,打根儿上起就对所有的宦官都不信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杨复恭。
枪杆子出政权,昭宗深知其意,所以即位之后,马上就在京师大规模募兵,人数多达十万人,要重新组建一支庞大的中央禁军。
杨复恭虽然是左军中尉,兼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名义上的禁军大统领,但是这支军队并不是他一手创立的,压根也不停他的指挥,而是昭宗掌握了最高话语权,禁军大权就这样重回皇帝手中,这也是僖宗一朝从来不敢想的局面,形势对于昭宗来说十分有利。
十多万大军,本身也是个骇人的数字,而且昭宗毕竟还是名义上大唐帝国的最高领导人,还有很多忠于他的臣子,还有很多愿意支持的地方势力,如果他能有效指挥军队,利用国内诸侯之间攻杀不断的大好时机,打几场胜仗,重塑天威,那么昭宗很有可能一扫中唐以来皇权的颓势,并完成内除宦官,外平潘镇,重振大唐的目的。
也是赶巧儿了,就在昭宗刚刚组成这只军队不久,这样的好机会接二连三的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