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看书动力不足,很多书都放在家里积灰。这次参加了《游戏力》这本书的打卡,争取每天能做一些笔记和心得。
有感的摘抄:
1、我们总是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可我们却从没想过,自己又能坐下来多久,不发火、不生气地同孩子一起玩玩弹球、芭比娃娃或者其他游戏呢?又有多少次我们把孩子扔在一边不管,心中只想着完成手头的工作或者做好一顿晚饭?P005
2、在这个充满幻境与想象的世界里,孩子可以毫不费力地随意出入。对成人来说,游戏意味着休闲,但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工作。不同于成人的是,孩子非常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很少想到要休一天假。游戏也是孩子交朋友、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P006
3、在生物界,智慧越高的动物,玩游戏的时间越长……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的了解,都是通过主动的探索和实践来进行的。P007
4、游戏会带来快乐。和孩子一起,就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享受更多的快乐吧——唱一支傻乎乎的歌,假装不小心摔了一跤,说话的表情也不妨夸张一些,抡起枕头对打一场,再讲一些笑话。如果你已经厌烦了每天提醒孩子20次要带午餐、倒垃圾,那么下一次就试试用唱歌剧的方式来发出你的提醒,至少这次他会注意到你的声音。P008
5、从父母与婴儿第一次深情的目光对接开始,游戏就成为联结亲子关系的一根纽带。P009
6、内心的孤独感,会让有些孩子默默地躲在角落里,而在与人相处时却又变得蛮不讲理、横行霸道。他们的不安与恼怒甚至惹人生厌,但那其实都是在表达,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这些情况发生时,我们需要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游戏时间,而不是惩罚了事,或者索性撒手不管。P010
7、当孩子倍感孤独时,他们可能看上去精神萎靡、少年老成,也可能极度亢奋、坐立不安,做什么事都不能集中注意力。这两种情形都不正常。P010
一个孤独的孩子说:“没意思透了!”
一个12岁的孩子抽泣着说:“没人喜欢我!”
一个家长说:“我不知道我3岁的孩子在想什么。他看起来好难过,却又不告诉我他怎么了”
你试图让女儿打电话给朋友,她却尖叫道:“我不要!万一她不在家怎么办?”
一个8岁的孩子总是在运动场的角落里站着,即便在场的都是他认识的孩子,他却还是说:“我不喜欢踢足球!”
8、如果做什么你都能主动选择,你就更可能完全投入进去。P012
9、过了很久我才意识到,唠叨说教的效果最多等于零。P012
10、经常受挫的孩子,或者无法通过游戏获得掌控感的孩子,通常会陷入一种困境,我们称之为“无力感的堡垒”……深陷于无力感的孩子,无法自由地玩耍游戏,显得懦弱而无助。有时,他们也许会表现得胆大包天、任性妄为,但内心深处确实极度的无力感……要想治愈这些孩子的无力症,我们的方法就是:全身心地与孩子一起游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自信。P013
11、(看病游戏)他看到大人也有无能为力、绝望、丢脸的时刻,而他这次却是强大无比。游戏可能只是假装的,但从悲伤中振作起来的需求却很真切。孩子选择这个假想游戏,是因为他需要克服打针所留下的真实痛苦。它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再次经历整个过程,让恐惧感通过哈哈大笑声释放出来……有时孩子需要的也不一定是游戏,而是一个可以让他投入其中的温暖怀抱,痛痛快快地哭诉说这针扎得好疼。P014
12、有时孩子因为尝试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修复,却遭到大人的打击或者惩罚,如果这样,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退回到自我封闭的世界。而那之后,他就可能尝试一些真的不好玩的方式了……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表现出过度恐惧、暴力倾向或情绪失控时,我们自己却不能冷静下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并分析一下。我们不会反思,孩子最近有合理而足够的发泄渠道吗?有讲述心事的充分机会吗?我们通常只停留在行为问题的表面,因为那是最让我们生气和担忧的,但绝不去想用游戏的方式把问题解决好。P015
13、没有人能事事遂愿,也没有谁的童年一直都是欢声笑语,能够永远不吃亏、不受委屈。此外,除了大大小小的心理伤痛之外,孩子每天还必须面对这个世界上的种种信息,需要转化、吸收;在他们的生活里,每天都会涌现大量的新鲜事物,需要他们筛选分类。P016
14、快乐的游戏可以轻松地化解一些小困扰,但是如果孩子长时间陷在负面情绪中,就很难快乐地游戏。再次强调这两个概念:那是因为他们被困在孤独感和无力感的堡垒里,找不到出来的大门。P016
15、那些心灵遭受过严重伤害的孩子,会花很长时间沉陷在孤独和无力的情绪里,而很少有甚至没有时间来自由地游戏。P016
16、想象一下,孩子过完了糟糕的一天,他们是不是好像失去了开心游戏的能力?他们是不是好像更愿意多起来,或者攻击别人,或者不断地惹你生气?他们是不是失魂落魄,压根儿提不起精神,对生活失去了热情?也许他们是麻木了,喃喃重复同样的话,或者反复玩同一个游戏,想不出新点子,开心不起来。也可能他们的游戏看起来比平常更疯狂、更鲁莽。这些都是孤独感和无力感的征兆。P017
17、如果孩子不能用游戏使自己康复,他就可能被淹没在坏情绪中,乱发脾气。他们可能把气撒到别人身上,到处顶撞他人,稍不如意就痛哭流涕。有些孩子则会躲进房间里,把所有的情绪出口统统都封堵起来(双目无神地看着电视,强迫性地、不停地换频道)。他们看起来无精打采,了无生气。P017
18、加入孩子的世界,将他们从封闭的情绪和乖僻的行为里解救出来。重建联结、重获自信,游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P017
19、孩子们需要我们、也要求我们放松下来。即使别人似乎天生更懂得怎么玩游戏,我也不同意将与孩子游戏这份工作只交给别人来做。为什么让别人独享这份乐趣呢?P018
20、我们如果不玩游戏,错失的不只是乐趣。在游戏中,孩子会将他们内心的感触和情绪表达出来,他们不会也无法用别的方式告诉你。我们需要聆听他们,他们也需要倾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孩子的方式加入他们的游戏。孩子不会说:“我今天在学校过得不好,我可以跟你谈一谈吗?”可他们会说:“你可以跟我玩吗?”如果我们同意,他们会将发生的事尽可能地表现出来。他们也有可能什么都不说,而是等我们主动提出要求。游戏结束,我们可能已经帮助孩子增强了自信心,他心中也感受到了关爱——有了这些,他们才能够重新回到学校,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他们认为大人不会陪他们玩,那么可能连要求都不会提。他们在他们的世界里,我们在我们的世界里,彼此一再错过重新联结的机会。P019
可以学习的小游戏:
1、模仿孩子——新舞步P004
2、假装生气——孩子其实已经准备好上学,但是假装没看到,还是像以前一样催促P005
3、简单好操作——冲到草地的那一头,再冲回来P006
4、“肉搏”大战(拔河比赛的变种)——爸爸妈妈坐在长沙发上,然后向他们冲过去倒在中间的空隙,经过一场“肉搏”大战,看爸爸妈妈谁能先把他抢过来P009
5、假想游戏(假装游戏)——身份假装,假装真地发现了什么东西P009
6、假装孩子是枕头——感受孩子的情绪,跟孩子玩一会儿P011
7、看病游戏——帮助孩子了解身体P011
——能够光明正大地了解身体的隐私P013
——孩子处于交往中的强势一方P014
8、玩偶剧——两个不同角色的布娃娃对话P012
9、夸张的语气——夸张的玩笑口吻化解冲突P015
10、假装用别的语言说话——假装用听不懂的语言P016
11、枕头大战——听见孩子不讲道理的话时,用夸张的语气,以及枕头大战化解P019
综上,假装游戏,枕头大战游戏,各种简单的小游戏的变种都可以让我们跟孩子玩起来,最主要的,是要有一颗愿意和孩子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