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秋
01.科举不第
哪一代的年轻人都不容易,不论是当下面对高昂房价的90后,还是在古代处在年轻气盛时的杜甫。
早年杜甫还没找工作的时候,也是到处浪。遍游吴越,意气风发,怀里还揣着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就像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样,相信未来自己可以展露拳脚,实现自我抱负。可结果总在接触到现实的时候,被无情地打脸……
公元735年,从吴越浪完归来的杜甫第一次参加了公务员考试,结果未能上岸。这次的考试虽然失败,但对杜甫的打击并不大。其《壮游》诗云:“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考试失败小事情,就不要放在心上啦,于是又出去浪了,行径颇为洒脱。人生总是有多种选择的嘛,我们也不会因为第一次参加国考失败就意志消沉,放弃自我,对于杜甫来说也是如此。
如果有什么事情是一次不能不成功的,那么就再来一次。天宝五载,杜甫前往长安,准备参加来年的考试。第二年,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的士人到京师就选。而天宝年间确定下来的进士科以诗赋取士,对于“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的杜甫来说,小意思啦!然而此次考试却遭遇了李林甫的摆布,为不让别人揭发他的阴私,竟然上表人主,以为野无遗贤,结果无一人录取。杜甫宝宝表示,第一次考试遇到个不识货的,第二次又来一个更狠的,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哪!
虽然两次考试都没能及第,但是咱不能放弃仕途道路,不能放弃伟大的理想啊!此时的杜甫在生活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父杜闲病逝于奉天县令任上,缺少了经济来源。没错,事实就是杜甫宝宝很穷了!杜甫之后一直都很穷,穷到去卖药,穷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都快成乞丐了!
于是乎,杜甫不仅要快马加鞭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更急需解决当前生活的困顿。就像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我们除了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要解决生存问题,房租、水电费、一日三餐……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纠结,到底是要去追逐梦想,还是寻求稳定?假如一时之间我们没有了分寸,陷入迷茫之中,就有可能走上我们曾经所鄙视的道路。而杜甫就曾经历了这样一个迷茫的时期。
02.献诗干谒
干,求也;谒,拜见也。干谒诗,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而向当朝达官贵人或有名望者呈送、进献以此来求得援引的诗作,简单来说就是找人引荐。这种行为在当时还是比较普遍的,因为在唐代进士并不那么好考,“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像国考一样,炮灰居多。
在长安十年里,杜甫也曾积极地献诗干谒。干谒诗,既是有求于人,则难免会有赞扬之词,甚至有阿谀奉承之意。早期投赠对象韦济从容雅度,辞致高雅。(嗯,我是一个脸还看才华的宝宝!)杜甫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赞扬他“鼎石分门户,词场继国风”,在《赠韦左丞丈济》中称“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说他是相门韦氏,这些说法都符合人物特征。后期投赠对象鲜于仲通攀附杨国忠,两人关系匪浅。杨国忠行为不捡,专权误国,甚至杜甫也曾在《丽人行》中对其行为进行讽刺。而杜甫却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中说鲜于仲通“王国称多士,贤良复几人?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这样的赞誉是不恰当的,可见杜甫的内心是矛盾的。(杜甫宝宝表示心累啊,投了那么多“简历”,还是连个工作都木有!)
如此看来,杜甫早期对自己的献诗干谒,是有一定的原则;而其后期的干谒诗已经走向不保留。但是杜甫表示自己是个有原则的人,所以没有沿着后期干谒诗的方向继续走下去。在经历过政治上的不得意,在对自我的反思过后,杜甫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幡然醒悟。天宝十四载,杜甫前往奉先县,路过华清池时,颇有感慨。于是乎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直抒胸臆,道出“以兹吾生理,独耻事干谒”,你可以理解为:阿西吧,以前写的都是什么鬼,真丢人……
03.走向理想
在长安的十年里,杜甫也一直在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在家族“奉儒守官”的熏陶下,不忘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踏上长安的征途。(走到哪里,口号就要喊到哪里!)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杜甫同样有着纠结的心理,他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实现理想抱负,但也抵不过残酷的现实,而选择献诗干谒。然而自身的政治经历让他看到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他在长安的生活体验让他明白了人民的疾苦,而他在性情之中的执着理念,让他选择了写作现实主义诗风的诗篇,而不再是无病呻吟、口是心非的干谒诗。最终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人年轻的时候总不知道干什么。迷茫,不仅是杜甫,是你我,更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状态。所以当我们看不清事实的时候,不要盲目地去寻找未来;而当我们看清事实的时候,就不要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你要相信,未来始终会给坚持理想的你一个好的交代。年轻人,加油吧!